【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张阳】一位煤矿安全员父亲刚刚给孩子讲完《地心历险记》的故事,孩子安然地睡着,随后他起身前去上班。关灯、出门、下井。孩子熟睡,父亲走向黑暗,一束矿灯亮起,故事才刚刚开始。10月27日,华为擎云发布的TVC视频《让安心触手可及》,视频中的这一幕场景让记者倍感亲切,因为这几乎就是我在孩童时期的真实写照。
每一位在矿井下工作的工人都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儿子、父亲,一旦深入井下就伴随着辛苦与未知的危险。每一个家庭都希望他们能够“开开心心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只不过如今的井下工作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大量智能化、自动化的矿山机械替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配备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安防监控技术,让安全预警更加有效,甚至视频中出现的华为擎云通过“矿务通手机”与“矿安表”也让每一位工人都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与安全的确定性。
从“合规底线”到“主动守护”:安全理念的范式跃迁
在煤炭行业,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长期以来,煤炭行业的安全标准多围绕“设备不成为危险源”展开。防爆等级、防水防尘、电池认证等技术指标,构成了行业准入的“合规底线”。这种思路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逻辑,确保设备层面的安全合规,然而,在极端复杂的井下环境中,仅靠设备“不惹祸”远远不够。真正的安全,应是可感知、可预警、可干预的动态过程。
华为擎云智慧能源-矿安表不仅通过煤安认证,确保在井下合法合规使用,更通过心率、血氧、体温、步数等多维生命体征监测,构建起对一线人员健康状态的实时感知网络。当某位矿工出现异常心率或血氧骤降,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后台管理人员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更关键的是,矿安表配备“一键SOS”功能,可同步上报人员身份、生命体征与精准位置,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实现了从“安全合规达标”到“安全主动预见”的根本性转变。
矿务通手机:打破信息黑箱,让井下与地面同频共振
如果说矿安表是矿工的“生命卫士”,那么擎云智慧能源-矿务通手机则是打通井下与地面信息壁垒的“通信桥梁”。因为矿工的作业环境,深入地下上千米传统通信设备在防爆、信号、续航等方面的局限,使得井上井下沟通不畅,指令传达滞后,应急响应迟缓。这种“信息黑箱”不仅影响效率,更在关键时刻危及生命。
华为擎云“矿务通手机”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生。它经过本安与煤安双重改造,确保在高瓦斯、高粉尘环境中安全运行,从源头杜绝设备引发的安全风险;适配井下4G/5G私有网络的特性,确保了矿上矿下通话的清晰稳定,让地面指挥中心与井下作业人员能够实现实时高效沟通;IP69级的防水防尘设计,使其能够从容应对矿井中的粉尘、积水等极端环境;经过优化的电量曲线,更能保障8小时作业时长的电量充沛,彻底摆脱了传统设备续航不足的困扰。
矿务通手机的价值,远不止于设备本身的性能优势,更在于其对煤矿管理模式的革新意义。在传统煤矿作业中,井下信息传递滞后、不透明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地面管理决策难以精准落地。而矿务通手机的普及,让井下作业数据能够实时同步至地面指挥系统,实现了生产调度、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的全程可视化。这种信息透明化的变革,不仅提升了煤矿生产的运营效率,更让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掌控”,为煤炭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科技拥有人文内核,安全才能真正“触手可及”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审视,华为擎云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创新,更是对能源行业安全理念的深度重构。长期以来,能源安全被简单等同于技术参数的达标,防爆等级、防护标准、续航时长等冰冷指标成为衡量安全的唯一标尺。这种基于合规底线的思维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准入要求,却忽略了安全的本质是对人的守护。华为擎云的突破之处,就在于将安全从被动的产品属性,升级为主动的管理与守护能力,完成了从“设备安全”到“人的安全”的价值回归。
这种价值回归的核心,是华为擎云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在煤炭行业,一线工作者常年在高温、高湿、高风险的环境中坚守,他们的安全与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幸福,更维系着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华为擎云将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放在了对个体的守护上,用矿安表的实时监测、矿务通手机的畅通通信,将“安心”这一主观感受转化为可度量、可感知的客观现实。对于管理者而言,实时精准的数据让决策更具科学性与时效性,摆脱了对经验判断的依赖;对于一线工作者而言,全天候的守护让他们能够更安心地投入工作,感受到自身价值被看见、被重视。这种双向的价值满足,正是科技人文关怀的最佳诠释。
那位视频中的父亲,或许只是400万矿业人之一。但正是这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了行业的脊梁。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迭代升级,但更离不开对人的关怀与敬畏。华为擎云用视频传递的温情与责任,用产品践行的承诺与守护,正在推动行业形成新的价值共识——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一份牵挂都能被安放,每一次付出都能有回响,每一位奋斗者都能平安归来。而这,或许正是“擎云直上,共创新境”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