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年10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正式获批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这标志着eSIM技术在我国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完成了从“实体卡时代”到“无卡化时代”的一跃。我国推进eSIM技术商用既是提升全球竞争力、顺应技术演进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重塑我国在全球eSIM技术体系的话语权。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推动eSIM技术商用有助于我国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GSM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球已有超400家运营商提供eSIM服务,其中5G网络用户eSIM使用率达到29%。我国企业也正在打破eSIM芯片领域欧美垄断的格局,在高安全与低成本、低功耗之间实现平衡,比如紫光同芯推出了eSIM“一芯通全球”全场景解决方案,又如华大电子eSIM产品矩阵通过了CC EAL6+、GSMA eSA等权威认证。这些技术瓶颈的突破,已成为我国通信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抓手。此外,全球GSMA eSIM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并得到了国际电信联盟和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等权威机构的认可。我国推进eSIM技术商用,有助于深度参与GSMA eSIM国际标准研制,加速我国eSIM技术体系融入全球标准,提高国际、国内标准的兼容性;可进一步提升我国标准在全球eSIM生态中的话语权,同时避免我国在跨境通信、物联网国际漫游等领域陷入被动。
二是顺应技术演进,助力打造无卡化智能技术生态。eSIM通过将SIM功能集成到芯片,实现无卡化通信,打破物理卡槽对设备的束缚,推动设备向多模态、高集成演进,是未来科技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如苹果iPhoneAIr通过取消实体SIM卡槽,将机身厚度缩减到5.6mm,不仅实现了内部空间的极致优化,更将eSIM技术推向主流消费市场;又如华为Mate80系列通过eSIM集成低轨卫星通信模块,实现无地面基站环境下的紧急通信。推动eSIM技术商用是顺应通信技术从硬件依赖向软件定义转型的必然举措,也有助于构建5G-A、AI终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无卡化智能技术生态。
三是锚定市场需求,精准破解多元主体难题。推动eSIM技术商用,可解决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电信运营商等多元化主体核心痛点。从个人用户看,我国通信消费需求已从“能通话”转向“灵活便捷”,eSIM可解决传统SIM卡便捷性不足、灵活性较弱、难以跨设备三大痛点,满足用户“零摩擦”通信体验的刚性需求;从企业用户来看,eSIM的远程配置与规模化管理能力,是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生态扩容的利器;从电信运营商来看,eSIM技术改变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逻辑,打破了用户卡号绑定的物理限制,使得携号转网、套餐切换更为灵活,降低了用户“携号转网”的成本,驱动运营商的竞争焦点从资源壁垒、资费水平转向服务体验,推动运营商从“渠道竞争”向“服务为王”发展,从“管道服务”向“智能服务”升级。
eSIM技术不仅是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是数字时代基础设施重构的关键使能技术,需要我国产业链通力合作,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技术演进中把握规律,在市场需求中创造价值。未来,eSIM的价值将进一步向5G-A、AI终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延伸,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提供强大支撑。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10月25日*
第20期 总9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