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河内国家会议中心的签字仪式上,越南国家主席梁强站在台前,目光坚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旁致辞。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亮相,而是全球数字世界迈向秩序化的重要时刻。6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在此签署《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全球首次形成对网络犯罪的统一法律框架。
历经五年的谈判,《公约》终于在2024年12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它把依赖网络实施的犯罪明确为刑事犯罪,从儿童色情、跨国诈骗到勒索软件、网络非法交易和仇恨言论,都纳入法律约束。此前,这些数字犯罪常游离在国际法的灰色地带,各国虽有零散打击手段,但缺乏统一标准和共享机制。公约建立了首个全球性电子证据收集、共享与使用框架,为国际执法合作提供了实质工具。
全球目前超过六成人口正使用互联网,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日益模糊,犯罪分子却悄然将操作移入虚拟空间,每年损失高达数万亿美元。面对这一现实,国际社会不能再用“网络空间无国界”当作掩饰,更不能对数字犯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执行主任加达·法特希·瓦利呼吁各国尽快签署、批准并执行公约,加大能力建设与法律框架完善,尤其是支持发展中国家。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全球治理问题,公平与安全的底线必须延伸到虚拟空间。
中方早在公约推进阶段便呼吁各国积极加入,强调网络安全和反恐工作不可分割,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将为公约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从中国立场看,《公约》不仅是国际合作的工具,更是维护全球网络秩序、保护国家与公民利益的重要法律武器。它意味着,不论网络犯罪分子身处何地,都不能再轻易躲避法律的追击。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签署仪式上表示,公约具有历史意义,并愿意与国际社会展开最紧密的合作。可以预见,在数字化、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大国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经济与安全领域,也将深入网络治理。对于依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现代社会而言,《公约》提供了一个共识基础,推动建立起跨国执法的操作规范,这既利于国际投资,也利于普通公民的网络安全。
目前公约签署已达60个国家,但仍有空间等待更多国家加入,公约将在第40个签署国批准后90天生效。越南作为东道国,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彰显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这也提醒各国,面对全球网络安全挑战,依赖单边技术封锁或经济制裁是远远不够的,合作、规则和透明才是长久之计。
《公约》的实施,将改变数字犯罪的生态。过去网络犯罪常常跨越国界、难以追责,今天,任何针对儿童、企业或国家的网络攻击都将在国际框架下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对于中国企业和公民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网络环境,也为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网络世界不再是“法外之地”,而是有秩序、有规则、可追责的空间。《公约》不是简单的国际宣言,而是一套实际可操作的法律工具和合作机制。它让网络犯罪从灰色地带被拉回到规则的光明面,也为全球数字治理树立标杆。对于各国政府、企业乃至个人而言,这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机会:数字空间安全与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承诺。
河内的签字仪式落幕,但全球网络治理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公约》将成为全球应对网络犯罪的基石,让互联网不再成为犯罪分子的避风港,也让守法者和投资者有了更加明确的安全预期。在虚拟世界里,正义与秩序终于有了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