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砺商业评论 曾宪勇
10 月 29 日,由安阳师范学院、腾讯SSV联合主办的“2025 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在河南安阳举行。
本次大会集中呈现了“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在甲骨文数字化保护、智能化研究和创新性活化方面取得的系列突破性成果。
同日,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正式发布,为古文字的保护、研究、焕活,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
通过多方协同共建全球最大的甲骨文数智平台,甲骨文正在从“冷门绝学”走向全球焕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和殷商史专家代表宋镇豪表示,甲骨文研究已逐步形成文理结合、甲骨文学者与计算机学者跨学科人才积聚,产学研结合协同攻关的新局面,推动甲骨文数字化从“技术突破”走向“成果落地”。
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优图实验室、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
该智能体面向专家与公众免费提供“双端服务”,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甲骨图片,AI 即可完成文字识别、释义查询、文献溯源和数字摹本生成。在专业端,甲骨文AI协同平台为古文字研究者提供智能识别、比对与检索工具,显著提升研究效率;在公众端,可以通过“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就轻松体验甲骨识读的乐趣,获取古文字知识,让千年前的文明真正“活”在掌心。
长期以来,甲骨文研究一直面临“识别难、比对难、共享难”的挑战。由于拓片噪声复杂、字形异构多变,通用大模型难以理解甲骨文的特征规律。基于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腾讯优图实验室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以 AI + 多模态语料融合为基础,研发出多项关键技术,包括字形检测与分类算法、AI 摹本生成与字形匹配技术、甲骨校重与结构化比对算法,以及融合图像、文字与语义的多模态推理能力。
这些针对性算法的引入,使得 AI 首次具备了“理解古文字”的能力,有效解决了通用模型在专业领域中的适配难题,最终让每一片甲骨“读得懂、找得到、用得上”。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介绍,通过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库支撑,以及针对甲骨文特征定制的算法创新,使得“殷契行止”在字符分类、字形匹配等关键任务上显著优于通用大模型。
“数字甲骨共创计划”自2022年启动以来,在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建设、智能辅助破译算法研发、流失甲骨数字回归、甲骨文化活化传承等方向均取得阶段性突破。
甲骨文数量庞大且分布碎片化,数据整合困难,过去研究者无法获得完整的语言背景和历史信息,这使得翻译与解读变得更加困难。为推进智能化研究,“数字甲骨共创计划”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包含143万甲骨文字形数据、1.5万片甲骨多模态数据及3000篇研究文献。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的智能校重和缀合,将《甲骨文三编》的校重工作时间从传统方法的二十余年缩短至一周,效率提升显著。与此同时,通过“人机协同”展开的研究,当前已为10多个未考释文字提供了破译线索。
自然侵蚀、灾害、战争等因素对甲骨文的保存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数字甲骨共创计划”首创甲骨文微痕增强技术,形成高保真全信息采集建模规范。截至目前,已完成1525片甲骨的数字采集。其中海外“数字回归”达950片,覆盖德国、法国、韩国等4个国家9家收藏机构,让流失海外的甲骨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目前,实现“数字回归”的海外甲骨部分数据已与国内数据库整合,有望通过AI算法,如字形匹配、碎片缀合等,辅助专家学者进行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较为陌生且难以理解,传统科普方式互动性和参与感不足。项目开发了“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助力甲骨文知识普及。与此同时,项目通过数字研学、甲骨文体操、创意大赛等形式,让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近普通公众视野。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建立的共建共享机制。该中心由安阳师范学院与腾讯SSV联合发起,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安阳市文物局、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多家机构,让甲骨文保护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创新。
面对甲骨文保护、研究、传承全链条遇到的难题,需要系统化的解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 SSV 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表示,“数字甲骨共创中心”通过技术突破、在线工具打磨、创新模式培育,吸引了国内和海外的机构和专家共建共享、共创共益。
“AI +甲骨文”专项大赛研究、算法、创意三大赛道成果同日发布,展现了当前甲骨文数字化应用前沿实践。其中,AI甲骨文研究赛道聚焦考释和破译,收到22个团队投稿,8个团队入围;AI甲骨文算法挑战赛道侧重甲骨文缀合与查重,收到27个团队投稿;AI甲骨文焕活创意赛道则鼓励公众和爱好者将甲骨文内涵融入内容创作,收到328个团队投稿,30个团队入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认为,围绕“AI+甲骨文”三年共创形成的系列技术突破、规范化成果与在线工具,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也为文献保护、数字回归与公众参与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表示:“这次会议发布和展示的各项成果,对高校人文学科如何积极面向智能时代,建构跨学科、跨行业和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富有重要启迪意义。”(曾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