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0月底,亚马逊和普华永道轰轰烈烈裁员让所有白领精英的神经拉紧了。工作不稳这事已经不只发生在制造业,连本以为安全的白领岗位也开始松动。
人们注意到大公司一边大手笔精简员工,一边又悄悄加快新技术投入进度,真叫人心里不是滋味。到底是机器抢人的饭碗,还是企业在经济压力下无奈做出的选择?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事。
文案|编辑:凤梨
全球经济圈现在都在勒紧裤腰带。美国今年裁员的数字比去年翻了好几倍,科技企业一下子让成千上万的人收拾东西走人。英特尔也不得不削掉不少职位,亚马逊则计划用自动化省下不少管理成本。
现实就是公司没以前那么挣钱,还得不断投资技术来应付变化;面对这种局面,只能尽快做减法,尤其是那些内容重复、效率不高的工作最先被砍。
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美国一样好下手。美国企业很乐意大刀阔斧推进技术变化,有政府撑腰,裁员也不算难事,欧洲企业却得绕着强硬的劳动法走。
德国、法国根本不是说裁就能裁,连Meta都只能小心翼翼处理,免得一搞错就被追责问责。
到了印度更麻烦,原本靠外包日子还算能过,现在美国企业技术投入厉害,又抬高了门槛,无声裁员就成了普遍手段,许多科技岗说没就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也挺残酷的,全球有近一半岗位受技术影响,发达国家甚至高达六成。其实这里面也有新的机会,美国和德国一边考虑岗位转型,一边通过学校和培训机构推技能更新,社区学院和微软合作让不少人有机会接触新的东西。
德国的学生毕业前早已接触必要的软件和系统,这却是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资源没跟上的地方,低技能工作说没就没,许多家庭就顿时陷入了困境。
企业现在都盯着利润和效率,能用技术解决的坚决不用人。亚马逊仓库已经靠机器人打包发货,普华永道更新了系统,单靠工程师就能撑起不少业务。
像Klarna这类金融技术公司,技术一路升级,员工直接减半。银行柜员也不好过,手机办理业务方便了,结果大量柜员岗位被直接取代,不少行业不再是铁饭碗。
但机器带来的也不全是风险,普华永道有数据显示,靠新技术也能生出一些新职业。AI标注员、训练师这些岗位比之前多了不少,招聘信息里要求懂技术的岗位大幅增加。
亚马逊减少白领时,又临时增加季节性劳动力,由于系统更新,还能创造更多新角色。这种变化让大家多少看见些盼头,只是前提是得有机会学到新技能。
不少国家已经开始行动,社区学院开放技术课程,为成年人转型提供窗口,德国率先把新技术列入职业教育课程。企业都坐不住了,纷纷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希望员工能跟上步伐。不少人选择主动求变,排队报名技能学习,争取不被技术浪潮甩在后面。
热门岗位的技能更新速度在加快,就业机会转向需要懂程序、会数据处理的新领域。曾经的入门岗位变了,职场新人面临的挑战空前。但换个角度看,能主动掌握新知识的人,或许比只守着老工作更有机会找到新出路。
这一波席卷全球的岗位变化,背后是企业拼经济、技术竞赛、国家政策几股力量一起作用的结果。机器确实接管了不少工作,但更多的是经济不景气和全球格局变化推着大家往前走。
无论大企业怎么变,普通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及时跟上技能升级,把自身本事练得硬气,才不容易被技术潮流淘汰。饭碗能不能保住,其实最终还是得看自己肯不肯主动学点新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