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科技创新应用正逐渐改变香港民众的生活。图为港铁公司展示其装备的机器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在“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部分提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值得关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十五五”时期对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十分关键,也正值“一国两制”实践迈入新阶段、香港加快实现“由治及兴”的重要时期。香港会在国家发展蓝图中找准优势定位,主动对接“十五五”规划港澳篇章,把握国家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科技创新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香港也在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优势,积极推动产业转型,近期有多项最新进展公布。
“先导牌照”
自动驾驶车辆新试点获批
早前已实现四大技术跃进
自动驾驶车辆技术方兴未艾,在内地已经有不少尝试。而今,自动驾驶车辆技术在香港的发展,迎来了更大空间。10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运输署(以下简称“香港运输署”)公布,已根据相关法例,分别批出两张自动驾驶车辆的“先导牌照”,分别在九龙东相关路段以及香港机场附近的路段,开展自动驾驶车辆跨区测试。
其中在九龙东的测试,横跨九龙城及观塘两区,涵盖启德发展区一带,申请人可以对10辆自动驾驶车辆在指定路段进行测试。测试期间,车上会有后备操作员,在有需要时接管车辆操控。至于在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测试,将会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与机场航天城的航天走廊进行,这个测试项目涉及7辆自动驾驶公共小型巴士。
香港运输署发言人表示,自2024年底香港首个自动车测试项目在北大屿山启动以来,署方持续监察和积极推动,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进展显著,已实现多车同时运行、载客测试、路段扩展及车速提升四大技术跃进。此外,香港运输署也先后在2025年6月及8月,批准申请人分别在东涌及南区数码港进行道路测试。各项目至今运作大致畅顺,自动驾驶车辆表现稳定。
金融科技
“数码港元”先导计划有新成果
评估商业可行性及可扩展性
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在10月28日发布了《“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二阶段报告》,介绍“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二阶段之下的11组试验主要成果与经验。报告也阐述了金管局就“数码港元”的最新政策立场。
金管局自2017年起对“数码港元”开始进行研究,并以分布式分类账技术作为基础。研究工作涵盖了“数码港元”在批发及零售层面的潜在应用场景。第二阶段评估了“数码港元”在多种零售场景中的商业可行性及可扩展性,也将“数码港元”与代币化存款进行比较,以判断“数码港元”在零售场景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价值。
第二阶段的11组试验涵盖三大主题的创新用例,包括代币化资产结算、可编程性及离线支付。试验结果显示“数码港元”及代币化存款能够促进有成本效益、可编程及稳健的交易,为用户带来好处。试验中发现,鉴于香港健全的银行监管制度及全面的消费者保障,市民高度信任香港稳健的银行体系,因此市民对“数码港元”与代币化存款的接受程度差别不大。
展望未来,金管局将继续推进政策、法律及技术等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香港未来可能将“数码港元”推广至可供个人及企业使用做好准备。相关准备工作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而扩展“数码港元”的时机将根据国际发展、最新科技发展及市场需求作出调整。
“财爷”动向
陈茂波带团访问沙特
推介北部都会区机遇
本周,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带领香港和内地企业代表团访问沙特阿拉伯,希望推动内地和香港企业“并船出海”,开拓更大商机。他在当地时间10月28日出席了“未来投资倡议大会”。陈茂波在一个有关公私营合作的环节上发言,分享了香港在各类公私营合作模式方面的经验。
陈茂波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正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多元化的引擎、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并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香港正采取更弹性灵活的方式发展北都,多管齐下引进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企业,包括以更灵活的方式批准或划拨土地、输入人才、共同投资等,以加快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步伐。
记者观察
发挥“内联外通”桥梁作用
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
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开放都市,科技创新正成为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程中的重要发力点。可以看到,近年来香港在宏观经济的多个层面,都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从金融科技、电子支付、生物科技,到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低空飞行器,不少新技术正在逐步开展实验,也有很多陆续进入了市民的生活。香港正在发挥“内联外通”的桥梁作用,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目前,香港在基础科研与国际化资源方面具备优势,多所高校的研究实力跻身全球前列,且资本、信息与人才流动自由。然而,香港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协同方面仍有短板。本地市场规模有限,科研与产业应用衔接仍有改善空间。此外,创科政策的长远性与系统性有待加强,需进一步打破体制与资源壁垒。可喜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突破瓶颈的契机。通过深化与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合作,香港可借助大湾区的完整产业链与市场腹地,推动“前端研发—中试转化—后端制造”全链条协同。
面向“十五五”,香港可以更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正如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所说,香港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需要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尤其是提速推进河套香港园区及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建设。唯有将香港的国际化网络与内地创新体系深度融合,才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让科技创新产业成为驱动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肖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