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锦童
近日,太阳系第三位“星际访客”3I/ATLAS正加速靠近太阳,自7月发现以来,就吸引着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星际爱好者的目光。
美国伽利略计划主导者,哈佛大学阿维·勒布教授称其可能并不是星际天体,而是一艘外星文明派出的“母舰”,利用太阳引力加速或减速,并躲在太阳背后。
其实,阿维·勒布并非首次提出类似观点,早在2017年,他就曾表示“奥陌陌”可能是外星探测器,而这一次他又做了大胆预测。
不过,目前科学界的主流看法几乎一致,认为他的猜测缺乏证据,更是从各个角度“花式打脸”勒布。英国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克里斯·林托特直言,勒布的理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但由于他本人影响力较大,也有很多“粉丝”,尽管现在科学证据已经十分明确,“外星母舰”的话题还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3I/ATLAS毫无疑问是一颗彗星
对此,小行星防御领域学者,科普中国专家“李老师水煮宇宙”表示:“3I/ATLAS是小行星撞地预警系统(ATLAS)在7月发现的一颗彗星。”
3I/ATLAS的轨道示意图 图片来自NASA
其实小行星的轨道的扁率(偏心率)大多都在0(近圆轨道)- 1(极扁椭圆)之间,而3I/ATLAS的轨道偏心率大于6,它沿双曲线轨道运动,这对太阳系的天体来说是“不正常”的,但对星际彗星来说却很正常。
比如,在之前2017年发现的1I/ʻOumuamua(奥陌陌)的偏心率就大于1,2019 年发现的2I / Borisov(鲍里索夫)也是双曲线轨道。
3I/ATLAS作为第三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访客”,虽然它58公里每秒的速度进入太阳系,轨道也不同寻常,而且倾角达到了176°,和黄道面平行,还是逆行的,有些不遵守太阳系的“交通规则”,但“李老师水煮宇宙”称这也并不表明它是罕见的,因为星际天体轨道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阿维·勒布享誉世界,在国际上很有地位,但这件事情上,科学界并不认同他的猜测,我们公众也要有判断力,不能因为某个短视频有10万+的流量就觉得是对的、是好的,我们要看多方观点相互印证,并且进行后续追踪。”
对此,“李老师水煮宇宙”也从轨道、尺寸、成分和光度四个方面对3I/ATLAS进行了解释,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判断一个天体是不是‘外星来客’”的完整证据链。
阿维·勒布列出的3I/ATLAS可疑点 图片来自阿维·勒布
轨道正常,尺寸异常是“乌龙”
勒布觉得3I/ATLAS很特殊,因为它连续飞跃了火星、木星和金星,而且和地球的距离在上亿公里之外,是非常近的。
但“李老师水煮宇宙”表示,这并不算异常,像这样的彗星有很多,早在2007年,我国台湾鹿林天文台就发现了彗星C/2007 N3(Lulin),鹿林彗星同样是逆行轨道,也曾近距离接近火星、木星、金星和地球,甚至有两次以上的机会接近地球。
此外,勒布还觉得3I/ATLAS抵达近日点的时候位于太阳背面,从地球的视角看像是被“隐藏”的,因此地面和大多数空间望远镜无法直接观测它,这更像是“外星母舰”。
“7月1日的时候我们就在南方的夜空中发现它了,它一点也不隐蔽,也很亮,这完全就是个巧合的状态,轨道正常,完全随机,勒布的说法站不住脚。”李老师如是说。
至于尺寸方面,最开始其实是个误解。
“一起开始我们把它当成小行星测量,但其实它是一个彗星,彗核小,周围有大量尘埃散射,看起来像个‘毛线团’,所以当时把尘埃发亮的地方也算进去了。”“李老师水煮宇宙”解释道。
所以,当时测出3I/ATLAS的体积巨大,直径估计要达到20公里左右,而之前的那些不过几百米,可以说它比前两位星际访客“奥陌陌”“2I/鲍里索夫”高出千倍乃至百万倍,所以当时觉得它十分罕见。
等后来,确定它是彗星,按照彗星的进行测量,发现它的尺寸不超过5公里,甚至只有3公里。
在“李老师水煮宇宙”看来,勒布是先有的外星人的概念,才去找的论据,这并不科学,完全是个“乌龙”。
成分有镍也有铁,光度衰减方式无异常
氰基(CN)是太阳系彗星中常见的分子之一,但开始的时候3I/ATLAS上确实没有检测到氰基,而这也被勒布作为关键证据之一,来支持他提出的“3I/ATLAS可能不是彗星,甚至可能是外星飞船”的假说。
对此,“李老师水煮宇宙”解释到:“刚发现的时候3I/ATLAS距离我们有六、七亿公里,实在是太远了,分辨率不够,而且那个地方太冷了,导致其活动性没那么强烈,物质喷发没那么强,到了8月14号的时候,经过对光谱进行重新测量,发现了CN的存在。”
随后,探测团队还在3I/ATLAS上发现了镍,一般来说有铁就有镍,但这个天体上没有,所以勒布称这是外星文明制造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镍和羰基(CO)这种有机化合物结合,在阳光照射下就可以分解释放出镍原子,因为冰点比较低,很低的温度就能升华,但铁和羰基CO结合有所不同,冰点高,只有离太阳近的时候才可以看到。”“李老师水煮宇宙”如是说。
所以,随着3I/ATLAS逐渐靠近太阳,温度也越来越高,铁元素开始升华,勒布的预言也是“破产”了。
不过,勒布还是不死心。
根据哈勃望远镜7月21号的拍摄情况来看,3I/ATLAS的光集中在核心部位,随着距离越来越远而迅速衰减,但彗星往往是核心亮,随着核心距离变远,光度缓慢下降。
哈勃空间望远镜于7月21日、距离3.65亿公里处拍摄的3I/ATLAS图像 图片来自NASA
于是勒布就说,3I/ATLAS会自主发光,像是个“人工光眼”。在“李老师水煮宇宙”看来,这个观点也唬住了很多人,甚至许多媒体也称它是“外星飞船”。
但随着它离太阳越来越近,形态也越来越接近太阳系的彗星了,光的衰减方式和目前的彗星也几乎一致了。
“所以我们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再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李老师水煮宇宙”笑道。
但我们还是不免好奇,为什么3I/ATLAS的中间这么亮,周围衰减的这么快呢?
“李老师水煮宇宙”表示:“它和太阳系的彗星喷发的不太一样,因为它在很远距离的时候就开始喷发了,喷发的以干冰(二氧化碳)为主,喷发作用力没有水冰的作用力大,所以周围带出的粒子不多,而干冰升华的也比较柔和,周围弥漫的粒子也不多,只在头部集中。”
此外,还有一个反尾的问题。一般来说,离子尾会严格沿着太阳风的方向,从太阳指向彗星外侧(背太阳、略呈弧形),但3I/ATLAS的光度并不是尾巴方向最亮,而是冲着太阳的方向最亮,存在“反尾”。
这是因为,对着太阳方向受热最多、温度最高,对着太阳方向发出的粒子也最多,粒子多也就意味着反射的太阳光最多,所以看起来好像有个反尾。不过“李老师水煮宇宙”称3I/ATLAS在8月27号的观测中已经显示不是反尾了。
由NASA的“毅力号”拍摄、并由Simeon Schmauß处理的彗星3I/ATLAS图像
最后一个质疑是来自美国火星车“毅力号”拍摄的图片,图片显示3I/ATLAS是圆柱体,但这种形状只是图像叠加处理造成的视觉误差。火星车在约10分钟内连续拍摄了数百张照片,由于天体在移动,叠加后形成了“光带”状的圆柱形外观。
当然,这个观点,阿维·勒布也是承认的。
上一篇:原创 山姆会员,再也忍不下去了
下一篇:做好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