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0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行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赛事填补国内机器人“智能思辨”类赛事空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推理及情感交互领域的深度探索,搭建机器人技术交流平台,探索人机协作的丰富可能性。
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从决赛的分组赛进入总决赛,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和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围绕这一辩题展开激烈对决,面对正方的旁征博引,反方紧抓逻辑漏洞,一方用比喻引发共鸣,另一方也用“有人发明锁、就有人发明钥匙”来回应,双方你来我回、攻防交替。
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决赛采取“机机对决”方式,各队机器人辩手之间进行独立辩论。此前,初赛聚焦人机协同,由本队的自然人辩手与机器人辩手协同参赛;复赛进行跨队“人机对战”,机器人辩手需与非本队的人类辩手交锋。随着赛事难度逐步升级,观赏性也随之提升,最终让人们看到纯粹的人工智能的较量。相对应的,评委不以辩论胜负为标尺,而是从机器人的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5个维度进行打分,这是对机器人大模型训练和硬件设备调试的综合性考验。
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冠军,湖北大学队获亚军,松延动力—松美美队获季军,河北大学—小禾队、思曦辩论队、人开金鹏团、一起加速进化队、超美辩论队获得突出表现奖。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表示,举办机器人辩论大赛本身就是一场科学实验。“这会大幅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模型算法的优化,同时促进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在实践场景中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碳基思维方式和硅基思维方式的对抗演练也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比赛也将探寻我们人类思维的边界。”赵云泽说。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技术层面,我们为行业提供技术验证平台,希望通过机器人辩论赛倒逼大模型从‘生成内容’向‘深度思辨’进阶,加速大模型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人机交互核心技术迭代。在产教融合层面,赛事吸引中学、高校与企业参赛,校企合作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提供实践载体。在产业层面,赛事不仅为机器人应用落地开拓新业态、新场景,也让更多高校和企业看到区内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参赛团队可依托北京亦庄开源平台开展二次开发,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落地转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