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包起帆与学生互动
“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当科学家,而是你做的事情能为人民创造价值。有了这个初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刚刚过去的周末,静安区少年宫的会场内,全国劳模包起帆的这句话,被台下的小记者认真地记在了本子上。这场名为“科学星光照未来”的2025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总结展示活动,不仅是一场年度总结,更是一次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传承。
现场,孩子们不仅是听众,更是主角——他们化身“科学家精神小主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作为小记者,与顶尖科学家展开平等对话。
小主播让科学家故事“活”起来
“林飞卿奶奶是我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奠基人之一……”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俞芊安,以清脆童声讲述了微生物学家林飞卿的故事。她生动描述了林奶奶投身医学教育的事迹和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同学们猜猜看像蟹钳的大爪子是什么?它叫抓斗,是码头工人的超级帮手。”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的金芮琳则讲述了“抓斗大王”包起帆从码头工人到科学家的创新历程。
这两位在现场的讲述者,就是在全市招募中脱颖而出的“科学家精神小主播”。小主播们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参与策划、摄制了8集《追寻科学之光》系列视频,在亲身实践中,将科学家的事迹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系列视频从今年国庆起,在少年日报视频号播出。《探秘》杂志上也刊登了同学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所想所悟,形成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专题。
愿意试错,也是“科学家精神”
现场,全国劳模包起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李力刚,以及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冬梅三位科学家,与小记者展开对话。
“推动您创新突破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面对小记者提问,包起帆分享了自己目睹工友受伤后决心发明的经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围绕着国家发展的需要。”
全国劳模包起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李力刚,以及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冬梅三位科学家,与小记者展开对话。
李力刚则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适应性。他三次转换研究方向——从地球动力学,到流体动力学,再到处理中国首颗高精度地磁卫星数据。“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他的经历诠释了科学家精神中“协同”与“奉献”的内涵。
张冬梅所长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诗句,讲述了自己近二十年花卉育种的心路历程。“只要热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书写自己的那首诗,找到愿意为之花时间、愿意试错的事情。”
现场还播放了新疆巴楚二中学生的视频。在静安区援疆教师和张冬梅团队指导下,学生们将校园盐碱地变成科学实践基地。“我们每天课余来除草、浇水,记录大马士革玫瑰的生长。”一名学生对着镜头说,“我想成为一名农民科学家。”
“一年种不活,就种两年、五年!”张冬梅说,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即便失败,数据也为后人积累经验。
表彰“引路人”,启动新未来
活动现场,七位新加入“科普校园行”专家宣讲团的成员接过聘书。他们将成为更多青少年探索科学世界的“引路人”。
2025年“科普校园行”团队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科学家精神众创空间”,通过《少年日报》《探秘》等平台,让科学家精神可听、可看、可参与。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通过60余场精彩讲座,让3万多人次中小学生受益。更重要的是,活动实现了从单向“播种”科学知识,到双向“深耕”科学精神的转变,让孩子们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展望2026年,“科普校园行”将聚焦人工智能,推出“AI启航计划”。从“科学家精神”到“AI启航”,不变的是为青少年打开科学大门的初心。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静安区教育局主办,静安区少年宫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