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通感智值”四维模型,首次系统梳理了“通感智值”跨域编排的十大协同场景。从车路云一体化到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从工业智联到全屋智能,既体现技术前沿性,又具备商业可复制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包括量讯物联、有人物联、联想懂的通信、移远通信、特斯拉、润和软件、海尔卡奥斯、比邻智联等在内的多家AIoT领军企业入选图谱。
本文为你呈现《2026图谱》中的年度洞察。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中国AIoT产业年度洞察5星地融合成为广域物联基建:低成本卫星物联网补盲与广覆盖成为边远/海洋/应急的常备项,6G预研场景试点与AIoT深度耦合
2026年,星地融合网络将从愿景变为现实,成为支撑泛在物联的关键基础设施。低轨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地面网络的深度覆盖、以及两者的无缝融合,共同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连接网络。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地面网络的覆盖盲区问题,更为AIoT应用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得”万物互联”的愿景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可能。
低成本卫星物联网将在2026年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和批量化卫星制造能力的提升,单颗物联网卫星的发射成本已经降低到100万美元以下,相比2024年下降了90%。更重要的是,卫星物联网终端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基础型的卫星物联网模组价格已经降至50元人民币左右,与传统的蜂窝物联网模组相当。这使得在偏远地区部署卫星物联网在经济上变得可行,极大地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在覆盖能力方面,2025年在轨的物联网卫星已达数千颗,形成了多个相互补充的星座系统。这些卫星不仅提供基础的数据传输服务,还集成了边缘计算能力,可以在太空中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只将有价值的信息传回地面。通过星间链路技术,卫星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大大减少了对地面站的依赖,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某全球物流企业通过部署卫星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对跨洋货轮的全程实时监控,货物损失率降低了70%,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Omdia最新研究报告《2025年卫星物联网市场格局》显示,虽然与其他市场相比,卫星物联网市场收入规模可能较小,但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其连接量在在2023至2030年间将以23.8%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强劲增长。对于在地面网络覆盖薄弱或缺失的偏远地区及远洋部署物联网设备的企业而言,卫星连接不可或缺。
图:按垂直领域划分的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来源Omdia
海洋物联网是星地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2026年,基于卫星的海洋监测网络将会覆盖全球主要海域,通过部署大量的浮标、潜标、水下滑翔机等设备,实时采集海洋的温度、盐度、流速、生物量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卫星链路传输到岸基数据中心,为海洋科研、渔业生产、航运安全、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撑。
应急通信是星地融合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往往会遭到严重破坏,而卫星通信可以快速恢复灾区的通信能力。2026年的应急通信系统将实现天地一体化设计,平时通过地面网络提供服务,灾时自动切换到卫星链路。便携式的卫星通信终端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部署,支持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通信方式。在某次地震救援中,救援队通过卫星物联网系统,将数百个生命探测传感器空投到灾区,快速定位被困人员,救援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6G预研与AIoT的深度融合是2026年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从设计之初就将星地融合作为核心架构,追求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无缝覆盖。在6G试验网中,卫星不再是地面网络的简单补充,而是与地面基站、高空平台、海上浮台等共同组成立体化的网络架构。更重要的是,6G网络原生支持AI能力,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网络状态、用户位置等因素,智能地选择最优的接入方式和传输路径。
产业生态的完善是星地融合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26年,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运营服务、应用开发等各个环节都将涌现出大量的创新企业。同时,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卫星系统开始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展望未来,星地融合网络将继续向着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广覆盖的方向发展。随着激光通信、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星地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将达到Tbps级别。同时,在轨服务、在轨制造等新模式将进一步降低卫星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星地融合将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深度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可以预见,星地融合网络将成为未来数字社会的重要基石,支撑人类文明向着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方向发展。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
AIoT通信技术树状图
AIoT感知技术宇宙星系图
AIoT智能技术神经网络图
AIoT价值生态循环图
AIoT通感智值跨域的十大协同场景花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