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一届“数智人文”学术论坛在郑州大学启幕。论坛由郑州大学文化产业中心主办,以“数智赋能与文化复兴: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议题,深度聚焦数字智能时代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探索与人文价值重塑。来自学界、业界、传媒界等2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智技术驱动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图景。
开幕式上,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韩文静表示,数智技术赋能正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主动融入这一进程,推动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广新说,河南文旅以技术赋能文化、人文滋养产业,正在探索实践一条“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创新之路,这次研讨会恰是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指出,本次论坛将展示数智人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界、业界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搭建了高效平台,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研讨环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金岭从“回归人文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出发,指出文化产业应立足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河南省老字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程振中分享了老字号非遗的数智化文旅实践案例,强调技术赋能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小青聚焦“Z世代”文创消费行为,揭示了年轻群体通过文化消费建构生活意义的精神交往机制。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郑鹏系统梳理了河南文旅强省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则以“数字文旅的夏天”为题,指出河南文旅应抓住数字机遇,抓牢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实现品牌升级。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李亚、河南省非遗保护与智慧化中心副研究馆员王楠楠、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春迎等分别从乡村文艺振兴、非遗创新路径、历史资源活化等多元角度,提出“文化+科技”的融合方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不管数智技术如何更新迭代,文化产业都需要坚守人文主义立场,数智赋能文化产业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如何运用数智技术激活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滋养现代人的身心与生活。
论坛发起人、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褚金勇教授表示,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实践需以科技为驱动,以人文为灵魂,推动中华文明资源从“故纸堆”走向“未来场”,在数智赋能中坚守文化主体性,在产业变革中彰显人民性和世界性,书写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未来将持续深化“数智人文”研究,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河南文旅强省建设需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智库平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智力支持与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