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9日电(李佳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返校日暨2025年度论坛近日于中欧上海校区举办。本届论坛以“远见,源于看见”为主题,设置“穿越周期”与“洞见未来”两大主题单元,云集诺奖得主、顶尖学者、知名投资人、文化名人和众多中欧校友企业家,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及文化创新等前沿领域,通过系列主旨演讲、深度对话及高端圆桌讨论,共话应对逆周期之道,凝聚穿越变局的力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指出,当前全球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逆周期之中:全球化遭遇逆风,保护主义加剧,地缘冲突频发,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产业变革,这既带来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潜在的高风险。因此,“远见,源于看见”应成为面对未来的态度。因为真正的远见,正是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趋势的清醒认知。
汪泓表示,中欧本身就是穿越周期的典范,每一步都不断摸索、自我突破,过程中打破了层层壁垒,经历了重重挑战,最终成功跻身全球商学院第一阵营。她呼吁大家保持定力、坚定信心,通过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积累,携手应对周期波动,共同开创光明未来。她表示:“每一个周期的终点,都孕育着蓬勃兴盛的起点。纵然有周期波动起伏,我们依然要保持定力;纵然有诸多未知的挑战,我们依然要坚定信心。只要秉持远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就一定能穿越眼前的动荡周期,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首先发表主旨演讲。他以vivo的长期实践为例,阐述了企业应如何构建穿越经济与技术周期的能力。他认为,应对周期的关键并非追逐短期风口,而在于坚守以“本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用户导向的创新方法论。这种文化使企业能在顺境中不冒进,在逆境中不慌乱,从而透过波动看见本质。
具体而言,他提出真正的远见源于三方面的“看见”:一是持续看见用户,将用户需求作为一切战略和产品抉择的标尺;二是坚持看见本质,通过“利他共赢”的理念与供应链伙伴构建背靠背的战略关系,形成产业共荣的健康生态;三是勇于看见未来,基于自身核心能力而非市场热度,审慎布局新业务。最后他强调,文化是抵御周期波动的根本,它让企业能“埋头种因”,以内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
中欧美国纽约校友会会长、美国Kelleher拍卖公司内容与亚洲拍卖主管顾斌(中欧 EMBA 2014级)阐释了中国企业与个人如何“穿越”全球化进程中的重重周期。他讲述了三位中欧人在美国打拼的真实故事,其中包括:司锋(中欧EMBA 2013级)在纽约港遭遇的突发法律风暴,何芳(中欧 EMBA 2015 级)在管理中美团队时经历的剧烈文化冲突,以及许世奇(中欧 EMBA 2011级)在美墨边境进行跨境管理的复杂实践。
通过这三个故事,他指出,穿越周期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商业复制,而是深刻的自我进化:它始于对海外法律规则的绝对敬畏,将合规从成本转变为生存基石;成于对跨文化管理的掌握,让软实力成为比硬技术更关键的竞争力;最终,其底气和自信则来源于“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即将在国内市场淬炼出的成熟体系、强大执行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对全球格局的深刻理解相融合,从而在全新环境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