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薄雾,洒在贵州平塘的群山上。来自上海的研学团队刚下车,就被远处的景象吸引——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圈梁在绿意中勾勒出巨大的弧线,像一只凝望深空的“天眼”;不远处,平塘特大桥的钢索如银线般斜拉,将两座山峰连起,化作“天空之桥”;而地下,隐藏在喀斯特地貌中的天坑群,正等待着人们探寻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奥秘。
如今的平塘,因“天眼”“天桥”“天坑”这“三天”之名,从黔南山区的小城跃变为国内外知名的研学目的地。这片土地上,天文的浪漫、科技的硬核与地质的神奇交织,正书写着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
天眼:聆听百亿光年外的“宇宙低语”
“大家看,那就是FAST的馈源舱,它能像‘耳朵’一样,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无线电信号!”在FAST观景台,研学导师手持激光笔,指向望远镜中心的白色舱体。台下,来自北京某中学的30名学生举着望远镜,眼神里满是好奇。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自正式开放以来,已发现脉冲星超过1150颗,是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数量的3倍多。但对普通游客和研学团队来说,这里不只是“国之重器”,更是触摸天文知识的“课堂”。
走进中国天眼景区访客中心的天文科普馆,12岁的杨梓轩正戴着VR设备“穿越”到脉冲星周围。“感觉自己像在太空里,能看到星体旋转时发出的‘灯塔光’!”摘下设备时,他的脸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展馆内,从“宇宙大爆炸”的动态模型到“黑洞形成”的互动实验,上百件科普展品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日复一日接待研学团队。
“我们不是简单地‘看望远镜’,而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建望远镜’‘它能帮我们解答什么问题’。”贵州同心研学导师说。为了让科普更深入,景区推出“小小天文学家”研学课程:学生们会在研学导师指导下,学习组装简易模型射电望远镜,模拟尝试分析中国天眼观测到的原始数据片段。
“以前觉得宇宙离我们很远,现在知道,中国天眼能听到百亿光年外的信号,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能参与到‘聆听’的过程中。”结束课程时,杨梓轩在研学手册上写下这句话。这种“沉浸式科普”,让中国天眼不仅成为平塘的“天文名片”,更成为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
天桥:架起喀斯特上的“科技丰碑”
从天文小镇出发,沿余安高速行驶20分钟,一座“云端大桥”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平塘特大桥。这座横跨槽渡河峡谷的桥梁,主塔高332米,相当于110层楼高,是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桥塔;主跨550米,在山区大跨度桥梁中位列亚洲前列。
“大家注意看桥塔的形状,它采用‘A’型设计,既能减少风阻,又能分散桥面的重量,适应峡谷里复杂的风向和地质条件。”在平塘特大桥观景台的桥梁科技馆内,桥梁科普讲解员正给研学团队讲解桥梁建设的难点。展馆墙上的时间轴,清晰记录着这座桥的“攻坚克难史”:开工时,峡谷内日均风速达8米/秒,夏季暴雨频繁,建设者们创新采用“液压爬模”技术,让桥塔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为保护喀斯特地貌,他们放弃传统的爆破施工,改用静态破碎技术开挖基坑,但实现了“零生态破坏”。
“原来建一座桥要考虑这么多问题,不止是‘把路连起来’这么简单!”来自广州的研学学生刘晓雨在笔记本上画下桥塔的结构图,旁边标注着“风阻系数”“抗震等级”等关键词。对研学团队来说,平塘特大桥的意义远不止“打卡拍照”——景区推出的“桥梁工程师”体验课程,让学生们能亲手搭建桥梁模型,通过加载砝码测试不同结构的承重能力;还能走进大桥养护站,看工作人员用无人机巡检钢索,用传感器监测桥梁位移,直观感受“科技护桥”的力量。
平塘特大桥的建成,不仅缩短了平塘到罗甸的车程,更成为贵州“桥梁大省”的缩影。数据显示,贵州现有桥梁,多项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这座桥是‘贵州桥梁科技’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研学,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也理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陆磊说。
天坑:探秘亿万年的“地质密码”
如果说天眼望向深空,天桥连接大地,那平塘的天坑群,就是通往地球“过去”的窗口。在平塘塘边镇,分布着打岱河、安家洞等12个不同大小的天坑,组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之一,也是“大贵州滩”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
“大家脚下的岩石,形成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这里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在打岱河天坑边缘,地质导游举着地质锤,敲开一块灰色的石灰岩,里面清晰的贝壳化石让学生们惊呼不已。打岱河天坑深550多米,坑底面积达1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天坑。沿着修建在坑壁上的步道下行,两侧的岩石层理分明,钟乳石、石笋随处可见,仿佛行走在“地质博物馆”里。
“天坑是怎么形成的?”面对学生的提问,地质导游指着坑底的暗河入口解释:“这里的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溶洞顶部坍塌后,就变成了天坑。打岱河天坑的形成,前后经历了约几百万年。”为了让研学更有深度,景区联合贵州地质专家,推出“地质勘探家”课程:学生们会携带罗盘、地质锤和标本袋,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测量岩石倾角、采集化石标本,还能下到坑底的暗河旁,观察喀斯特水文系统的运作。
“以前在课本里学‘喀斯特地貌’,总觉得很抽象,现在亲手摸到2.5亿年前的贝壳化石,才知道地球的历史这么神奇。”来自成都的研学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化石标本放进密封袋,标注上“采集地点:打岱河天坑,时代:二叠纪”。
除了地质价值,天坑群还隐藏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坑底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还有猕猴、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我们在研学中会加入‘生态保护’环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天坑如何成为‘生物基因库’。”地质导游说,如今天坑景区已建立生态监测,研学团队还能参与植物多样性调查,为生态保护贡献数据。
研学赋能:让“看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三天”联动,让平塘的研学旅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体验”。为了推动研学高质量发展,平塘整合“三天”资源,推出“天文+科技+地质”的复合型研学课程体系,开发出精品研学线路,涵盖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学段,还配套建设了研学基地、实践课堂,能同时容纳几千人开展研学活动。
“我们的课程会根据学生年龄设计,比如小学生侧重‘观察体验’,让他们看天眼、认化石;初中生侧重‘知识探究’,学习望远镜原理、桥梁结构;高中生则会开展‘课题研究’,比如分析中国天眼的观测数据,或者研究天坑的生态保护。”平塘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为保证课程质量,景区还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大学等10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了由几十名科学家、工程师、地质专家组成的研学导师团队。
研学旅行的火爆,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中国天眼周边的克度、塘边、通州镇,原本冷清的街道如今开起了200余家民宿、餐馆,其中80%是当地村民经营。“以前我们靠种玉米为生,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开民宿,旺季一个月就能赚3万多。”村民江秀霞的民宿叫“天眼人家”,房间里摆放着天文主题的装饰品,深受研学团队欢迎。
傍晚时分,中国天眼的圈梁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平塘特大桥的夜景灯开启,如彩虹般横跨峡谷;天坑群则在暮色中安静下来,等待着第二天的探秘者。来自深圳的研学团队领队刘莉莉说:“这趟‘看天’之旅,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自然之美。下次我们还要来!”
从“天眼”探空到“天桥”跨山,从“天坑”寻古到研学兴县,平塘正以“三天”为笔,在黔南大地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走,我们去贵州平塘看“天”——这不仅是一句邀请,更是一场关于科学、科技与自然的奇妙旅程。(刘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