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丁辉 记者 宋浩
走进餐馆,扫码点餐已成为标配;超市里,自助收银台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银行网点,智能终端替代了大部分柜员业务……当下,机器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AI技术快速发展,无人快递车、无人驾驶出租车、工业机器人正在取代人力。
当机器渐渐替代人,我们该如何重新主张自己的位置?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许怡,曾到制造业车间深度体验和观察,近日,她的《机器时代》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制造业转型,千万工人的命运转折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凭借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的优势,成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依靠来自农村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作为人口红利,中国迅速发展起劳动密集型产业。
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发生了深圳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和广东南海本田零部件制造公司工人罢工事件,回头看起来,似乎成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的标志。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用工荒"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陆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
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换人”成为新的趋势,中国制造业正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追求“机器红利”。然而,这种转型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疑问:
被机器替代的工人们将何去何从?他们是被推向劳动条件更恶劣的工厂,还是被彻底挤出制造业,流向技能要求更低的服务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大潮中,工人是获得了技能提升的机会,还是被无情地淘汰?
自2018年起,许怡开始系统研究“机器换人”的社会影响。
《纽约客》杂志封面
通过持续数年的工厂田野调查,她逐渐认识到:机器不仅在生产环节替代人力,更在观念层面建立起一种“机器霸权”。
蓝天空调厂的装配线上,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着重复性工作。工人们从生产者转变为机器的监督者和维护者。一名年轻工人告诉她:“现在的工作就是看着机器运转,出现故障时叫技术人员。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成了机器的一部分。”
制造业"机器换人"还相对缓慢且隐蔽,2024年百度旗下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扩大运营范围,则引起更大反响:自动化时代对另一个重要行业——出租车行业的颠覆。
可以预见,无人驾驶的时代已经不远。但这一技术突破对现有的运输行业工作者意味着什么?
一位在广州开了十年网约车的司机告诉许怡:“如果无人驾驶真的普及,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办?除了开车,我什么都不会。”
基于以上观察,许怡提出,“机器霸权”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生产过程中,机器占据中心地位;在观念认知上,机器被普遍认为比人类更优越、更可靠。
AI来临之后,劳动者的觉醒
实际上,蒸汽机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一直都在不断侵蚀着人类的工作岗位。
在蓝天冰箱厂的调研中,许怡发现,工人们发展出各种“弱者的武器”:故意放慢与机器的配合节奏、隐瞒操作窍门、甚至偶尔的破坏行为。
近年的美国编剧工会罢工行动,则揭示了不同以往的情况。2023年5月2日,代表11500名编剧的美国编剧工会发起了一场历时5个月的大罢工。这场罢工将限制人工智能使用作为主要目标诉求。
流媒体平台兴起趋势下,编剧们本就面临收入下降的处境。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使影视公司开始尝试利用AI替代人工编剧,这直接触动了编剧们的核心利益。
罢工行动给制片人和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华纳公司表示,罢工引起了5亿美元的损失。加州财政部长认为罢工行动“让好莱坞陷入瘫痪,整个加州都受到影响”。
在诸多社会压力之下,影视制片人联盟最终同意重启谈判。新的协议规定:禁止制片公司使用人工智能直接创作剧本、取代编剧在创作中的核心角色;保护编剧的原创性和对作品的编著权,AI工具仅限于辅助创作;影视公司必须向编剧明确告知使用AI技术的情况,所有涉及AI的工作必须经过编剧的知情同意及参与。
这场罢工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影视行业的范畴。它向我们展示:即使是知识劳动者,也面临着被AI替代的威胁;而通过有组织的抗争,劳动者完全有可能在技术变革中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尊严。
机器不会停止前进,但我们仍可决定技术的方向。在这个自动化与智能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选择不是要不要技术,而是要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技术为谁服务。
这本书不仅是对“机器换人”现象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劳动、技术与人性关系的叩问。
11月22日,作者许怡将在北京pageone书店(五道口店)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傅教授陈龙对谈:“技术如何改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沈原多年来深入研究新经济社会学,陈龙去年刚出版了《数字疾驰: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与这本《机器时代》有很大的对话空间。本次直播将在“北贝和他的朋友们”视频号直播。
(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