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任卓如来到洛阳,和航天员陈冬的父母一起收看直播,她向“我在现场”来稿分享所见所闻。
我在现场丨陈冬父母终于开怀大笑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通过“换乘”载人飞船的方式从天外归来。在河南洛阳,我与航天员陈冬的亲友们一同见证了他的平安凯旋,也见证了中国航天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一)
最早接到录制航天员家乡连线任务是11月4日。安排好所有拍摄事宜后,我收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返回任务推迟的消息。
那一刻,我心头一紧:叔叔阿姨该有多担心。
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时我也在洛阳,与陈冬父母一同见证那激动人心的发射瞬间,对这位沉稳、自信、坚毅的英雄航天员,有着莫名的亲切。
我点开与陈冬发小的微信聊天框,写了又删,最后只发出去几个字“没事的”,希望年迈的叔叔阿姨不要太过忧虑。
历经9个日夜的等待,终于迎来返程的确切消息。
14日中午,我与同事驱车赶往陈冬父母家中,路上一直在想:这几天二老是怎么过的?
一进门,我脱口而出:“阿姨,还好吗?”陈冬妈妈黄焱神情严肃,轻声说着“还可以”,双手却不自觉地来回搓动。
十多平方米的客厅里,挤满了或站或坐的亲友和媒体同行。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屋里人多闷热,不一会儿,我的额头和手心都沁出了汗。
我注意到陈冬爸爸陈树林戴着一顶特别的帽子,一侧印着“1992-2022”,另一侧是航天器的图样,便向他询问。“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的纪念帽。”老人家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天我一直戴着,相信国家。”说完,他转身走进卧室,要给我找今天刚收到的照片。
不多时,老人家拿着陈冬历次执行任务时的出征照走出来,一张张指给大家看。
这些照片是英雄航天员陈冬屡登太空的印记,也是中国航天不断突破的见证——作为神舟二十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是首位在轨驻留总时长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同时也是目前为止空间出舱活动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父亲陈树林难掩骄傲:“这都是祖国的培养,他个人也很努力……”
(二)
15时30分,两位老人在沙发前坐定,准备收看直播,我和同事也准备就位。
同事杨静举着如影手持云台蹲在电视机一旁,录制正面镜头,我拿着大疆Pocket 3在叔叔阿姨一侧蹲下,捕捉每一个细微表情,两台设备的收音放在二老面前的茶几上,保持着开机状态。
茶几上,摆放着陈冬父母准备的苹果,寓意平平安安,还有陈冬发小准备的柿子,象征事事如意。
“平安归来、平安归来……”线上直播间里,网友们的祝福刷了屏。
不仅这十多平方米空间内的每一个人都盼着航天员平安凯旋,这趟归程也凝聚着亿万国人的牵挂与祈愿。
返回过程中,二老话不多,始终紧盯屏幕。陈爸爸与人交谈时偶尔露出笑意,说完随即便恢复严肃神情,陈妈妈则双手紧握,不时摩搓。
直到电视里传出“神舟二十号报告……”
“这是陈冬的声音!”陈爸爸兴奋地跟大家介绍。
等待期间,亲友们零星的对话打动着我。
“几点能到?”
“还没过黑障。”
这些脱口而出的航天术语,或许正是他们在无数不眠夜里,一遍遍查询、一点点积累的挂念。
当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出现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当高度表上的数字不断下降,我和同事抖擞精神,准备捕捉胜利瞬间。
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陈冬家中响起热烈的掌声,凝结的气氛稍缓,随后又进入新一轮等待——等待医疗评估,等待航天员出舱。
约40分钟后,三名航天员接续顺利出舱,现场掌声一阵接着一阵。热闹中,陈妈妈给儿子发去信息:“儿子,感谢你辛苦了!爸妈爱你!”
“安全出舱,我的心一下就落地了。”这位母亲抹了抹眼角的泪水,两位老人终于神态放松,想着等儿子回来,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要给他做家乡的胡辣汤、卤面和饺子。
(三)
采访结束,我随即开始粗剪传稿。北京编辑部已有多名同事在后方等待。
等我向后方传完全部素材,一回头,媒体同行已陆续散去,客厅里的面孔又换了一拨。
有一下班就赶来的陈冬朋友,有担心下午人多,特意等一切落定才来的母校老师。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这位让所有人都骄傲的航天员。
“他小时候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在学校成绩特别好,他想当航天员我们都非常支持。”陈妈妈说道。尽管有时会因牵挂落泪,这位母亲坚持支持儿子的航天梦想。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一有时间就来看望两位老人的陈冬发小们说,“今晚大家都能睡个好觉了。”
“初中我担任他的语文老师,陈冬作为班长,心理素质和责任心都特别强”,母校老师孟振中回忆,“他当时就对物理特别感兴趣。”后来,这所学校成立了以物理学科为特色的陈冬班,激励孩子们探索科学、追逐梦想。
寒暄毕,亲友们热情邀我与他们一同吃晚饭。席间,我作为唯一一个“外人”,被这份真挚的善意和沉甸甸的信任深深打动。
晚饭时,陈冬的发小们耍宝逗乐,两位老人终于开怀大笑。陈妈妈黄焱对我说:“他们总是前后张罗,这些都是我的‘儿子’。”
一位专程去内蒙古等待多日的陈冬好友,电话带来最新消息:陈冬已乘上前往北京的直升机。大家再次举杯庆祝。
融融暖意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亲友间的相互扶持,更是一个民族对浩瀚星海的共同憧憬。
饭后,我与他们道别,相约下次再见。
如航天员陈冬出舱时说的话:“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我相信,他探索太空的步履不会停止,而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必将向无垠星空不断铺展。
来源:中国记协
作者: 任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