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
这座曾以工业闻名的西部重镇
正在进行一场与欧洲先进制造的深度对话
11月18日-19日
“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产业交流会
在重庆举行
这是一场汇聚全球视野与前沿智慧的产业盛会
800余位中外嘉宾共聚一堂
以“中欧合作·渝见未来”为主题
展开一场跨越山海的产业对话
马杰 摄
为何一座内陆工业重镇
能吸引欧洲制造业巨头跨越山海而来?
答案也许就藏在这些融变里……
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维
当重庆的工业基因遇见欧洲的精密制造,一场关于产业升维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庆不再满足于传统制造的优势,而是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开启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维。
在重庆中德(水土)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实验室内,思灵机器人的机械臂正在完成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通过远程操控系统,医生的手法被精准复刻,为患者进行B超检查。这款去年才在“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中签约落户的医疗机器人,如今已应用于重庆多家三甲医院。
“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供图
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一年。目前,德国对渝直接投资已从2014年的12.8亿欧元增至2024年的23亿欧元,增幅达80%,这不仅是资本的流动,更是德国技术与重庆制造业碰撞出的火花。
这样的场景正在重庆多个制造车间上演。欧盟作为重庆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商品往来。2024年,重庆对欧盟贸易额达981.9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9.7%。这条横跨亚欧的经贸纽带,正因产业升级的需求而愈发牢固。
从“单项”到“共建”的跨越
除了技术与产业的升维,重庆与欧洲的制造业协作正迈向以“生态共建”为标志的新范式,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对接到政策、金融、人才三大体系协同的系统性跨越。
政策方面,重庆在去年就推出了“产业机会清单”和“场景机会清单”,以238个招商项目、6300亿元总投资的规模,为欧洲企业提供精准投资指南。比如,设立“中德企业联合创新基金”,首批1亿元资金支持了15个产学研项目,其中西门子与重庆大学合作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项目已形成3项国际专利。
金融赋能方面, 重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系统性地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产业交流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供图
比如,中信银行重庆分行打造的企业“孵化期-培育期-养成期”金融产品矩阵,可通过该行的科创金融中心、15家科技先锋军支行等,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服务。创新推出的“投贷联动积分卡”,打破传统属地审批模式局限,为科创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在人才培育体系方面,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的《重庆市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推广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
比如,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就与德国ASG-公益教育集团合作开展的“双元制”培训,每年为重庆培养200名掌握德国标准的数控技工。埃马克机在渝设立的培训中心,大陆集团与重庆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正在构建“懂技术、通市场、融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以上种种案例,都体现出重庆正通过政策精准引导、金融全周期赋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协同发力,与欧洲企业构建起一个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这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或项目合作,而是通过系统性的生态共建,实现了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变。
这一深度融合,不仅为重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可持续的动力,也为中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可靠的“生长”环境。
从“流动”到“扎根”的质变
重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此联动聚势。助力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格局,是重庆承担的重要使命。
中欧班列“重庆—里海—黑海—欧洲”线路首发。渝新欧公司 供图
在果园港的晨光中,龙门吊有序起落。一列中欧班列静卧着,工人们正卸下来自欧洲的氢燃料电池组件。不远处,印着“赛力斯”标识的智能座舱系统已完成装车,即将启程前往欧洲。每周有三班专列往返中德,就像定期巴士一样准时,这条钢铁“丝路”,正是在“制造升维”和“生态共建”的作用下结出硕果。
果园港集装箱码头 王加喜 摄
当产业与技术的生态共建逐渐成型,重庆与欧洲的合作也正在迈向更深层次的境界——从“流动”到“扎根”的质变。这不仅是前两个阶段的自然延伸,更是中欧制造业合作在山城这片热土上的共同成长。
北碚缙云山下,在德资企业重庆万才的车间里,老师傅们正精心擦拭着望远镜镜片,这些“重庆造”的高端光学产品即将搭乘班列前往欧洲。20年来,该企业从30多人的团队,发展到拥有300多家供应商的完整产业链。他们生产着全球顶级的望远镜、瞄具等,产品远销欧美,年销售额过亿元。这份坚守,正是欧洲技术在重庆扎根的写照。
德资企业在重庆的车间。来源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2002年就与重庆开展合作,提供自来水供应与管网服务,现已在渝设立重庆中法环保研发中心,促进该集团总部向重庆地区的知识转移,培养本土人才,与当地科研院所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
今年8月3日,中意产业园在重庆揭牌,仅仅两个多月后,意大利欧菲集团的项目便率先在该产业园内落地,其总投资额高达1.5亿元,主要致力于生产适用于重型商用车的机油及柴油滤清器,同时涵盖客运车辆的进气系统。
从客户变成投资方,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实现“双向奔赴”。而这样的“扎根”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从产业的“制造”到“智造”
从合作生态的“单项”到“共建”
从企业的“流动”到“扎根”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本次活动将不仅关乎
技术、贸易与投资的对话
更是重庆与欧洲
构建可持续、互利共赢的
产业新生态的一次深度探讨
今日何以“跨山海而来”
答案,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