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测首日遭遇服务中断,这对任何应用来说都是尴尬时刻。然而对阿里千问,这次宕机反而揭示了阿里巴巴AI应用的巨大市场潜力。
“我好着呢,状态良好,欢迎来问。”这是阿里千问在公测首日因用户涌入过多导致服务中断后,在官方微博上的回应。11月17日,阿里巴巴旗下AI应用“千问”正式开启公测,不料上线数小时内便因流量过载出现拥堵。随后,“阿里巴巴千问崩了”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这种“甜蜜的烦恼”是任何爆款产品难免的经历,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消费者对本土AI产品抱有极高热情。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进军C端市场,定位为与ChatGPT直接竞争的“个人AI助手”。这标志着阿里AI战略的重大转变。
此前,阿里一直把“重兵”布局在B端AI市场,通过阿里云向企业提供模型API服务。基于Qwen模型的优秀表现和国际影响力,阿里管理层认为启动C端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阿里巴巴对千问的定位远不止于聊天工具。据官方消息,千问计划整合阿里旗下电商、地图和本地生活等庞大生态系统。这种全方位的生态整合将是千问与ChatGPT竞争的核心差异化策略。
与这次技术故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对阿里巴巴的态度却异常热烈。南向资金连续26个交易日净买入阿里巴巴,累计金额达757亿港元。全球知名投资机构,高瓴、景林、但斌旗下的东方港湾、花旗等,近期纷纷增持阿里。
全球资金加仓阿里,他们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技术突破与AI战略领先:阿里Qwen系列模型已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性能不输GPT5、Claude Opus 4等国际竞品。
自研AI推理芯片进入流片测试,与英伟达生态兼容,被视为国产替代关键。同时,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再投3800亿元用于云与AI基础设施,构建算力护城河。
业绩超预期,盈利改善:阿里2026年一季度营收247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6%;当期资本开支387亿元,高于市场预期,显示公司正加速构建AI算力护城河。
生态整合与场景落地:千问计划整合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让AI真正成为“生活入口”。这种全方位的生态整合正是ChatGPT在中国市场难以复制的优势。
阿里千问的推出,不止是阿里自身的战略升级,它更像一个强大的引擎,启动后将带动一整条中国科技产业链的加速奔跑。其带来的商业生态整合与场景落地,将为一大批中国科技公司创造新的增长点。
可以查看恒生科技指数估值
有离岸账户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纳斯达克市场的CNQQ,它的选股策略不同于其他指数,不只按市值加权,还将研发投入纳入考量,致力于捕捉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这使得CNQQ不仅覆盖互联网巨头,还包括硬件和创新型科技公司。
更独特的是其跨市场布局,成分股包括港股、A股、美股三地市场的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前十大重仓股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宁德时代、中际旭创等。
近期全球市场出现普遍回调,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美联储政策转向鹰派,目前市场对12月降息预期已经下滑到40%,流动性收紧对利率敏感的高估值资产承压。
二是,经过此前的大幅上涨,有些科技股估值过高,大空头做空英伟达等龙头股,触发恐慌性抛售,成为市场回调的导火索。
三是,机构在年底前提前锁定利润,开始卖出减仓,这加剧了市场的下跌幅度和速度。
然而,短期波动不改变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市场具有独特的缓冲优势。
中国政策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税收优惠等工具,支持AI、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这些长期政策支持不会因外部环境而改变。
恒生科技成分股的三季报验证了板块正处于复苏的早期阶段。虽然增速不快,但步伐更扎实,驱动力也更健康。这反映出科技股在降本增效后,依靠核心业务的韧性和AI等新动能的初步兑现,步入了一个更可持续的增长阶段。
目前市场的回调,给了投资者从容选择优质板块布局的机会。
随着AI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科技板块有望迎来长期投资机会。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AI To C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5%,这个数字是任何科技企业都无法忽视的。
投资总伴随风险,市场波动不可避免。但正如阿里千问团队在遇到流量洪峰后迅速回应“我好着呢”一样,中国科技产业也有能力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对投资者而言,保持乐观、坚定信心,同时做好风险控制,是把握这轮科技红利的明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