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字技术是管理城市风貌、保护城市文脉、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需要。应在城市风貌管控与修复、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数字化叙事4个方面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助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当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建立以价值评估为核心的资源普查制度、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资源普查体系,形成可持续的资源普查工作机制,确保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要建立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深入挖掘影响遗产价值的关键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实现对图像、文本、语音、空间、时间等多源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分析,精细刻画遗产的多尺度时空特征;要构建涵盖结构、部件、材料、工艺等价值要素的数字化技术标准,提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智能挖掘能力。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全面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评估效能,筑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数字基石。
加强城市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综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动态监测体系。要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名城监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全面采集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及周边环境信息以及互联网信息等多类数据,构建面向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多模态大模型;开发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技术,精准评估不同风险场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受损情况,科学设计防控策略和应急预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织密历史文化风险防控网络,用智能手段强化应急响应,为历史文化遗产筑牢数字防线,护航名城文脉永续传承。
加强城市文化遗产数字化叙事。提升公众参与度、推动街区可持续发展,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场景呈现与管理模式,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在历史文化街区场景重构与沉浸式体验方面,围绕活态传承与公众参与需求,开发街区空间肌理数字化还原技术,精准复现街区历史风貌;研发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叙事技术,巧妙植入历史事件、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增强公众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动态管理平台,集成游客行为等数据,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运营提供有力支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让历史文化街区在精准还原中留住记忆,在沉浸体验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数字技术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构建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全新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住房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遗产监测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