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个项目(人)获省科学技术奖
创始人
2025-11-21 16:40:37
0

深中通道。

陈和生

唐本忠

王猛

11月20日,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共有227个项目(人)获奖,包括突出贡献奖2名、自然科学奖32项、技术发明奖16项、科技进步奖127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4名、科技成果推广奖21项。

其中,突出贡献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予“高性能智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和“超宽深埋钢壳混凝土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项成果均由企业牵头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项目(人)中,45岁及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107人,占比47.1%。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约39岁。

南方医科大学摘得7项一等奖

记者盘点了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按照主要完成单位以及主要完成人的单位计算,合并大学与附属医院后,获奖最多的是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共摘得7项一等奖,其中马建华等为主要完成人的“非理想采样下诊断级CT高分辨成像理论与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黎庆初等为主要完成人的“脊柱内镜系统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张惠杰、邵龙泉3位专家,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汝福、刘再毅2位专家牵头的项目,分别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紧随其后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含中山三院、中山六院及中山眼科中心),分别获得6项一等奖。广东工业大学和深圳大学各获得4项一等奖。

企业获奖项目数继续保持高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活跃是广东的特色长板,这也体现在获奖项目数中。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7项、科技成果推广奖4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22.5%;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总数达144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63.4%。

如,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高自然度智能交互显示终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以及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的“水陆空多域电网智能无人化巡检关键技术及应用”,都已在相关产业中得到深度应用。

还有许多关键技术突破,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一线历经检验,结出硕果。科技成果推广奖21项获奖项目,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广应用产生的新增销售额达472.6亿元,新增利润119.7亿元,带动了该地区提速提质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主要完成单位、菠萝研究室研究员张秀梅为主要完成人的“菠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推广奖。

该项目围绕菠萝产业升级需求,历经15年协同攻关,在种质资源创新、高效育苗、花果精准调控、采后病害防控及推广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成功推动“金钻凤梨”等优良新品种在广东、云南等地推广71.37万亩,新增销售额57.32亿元、利润24.87亿元,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数读

●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的总体获奖率为15.8%,体现了“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励质量”的科技奖励改革精神,一大批优秀成果涌现,充分展示了广东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的新进展

●227项获奖项目(人)中,技术发明奖有16项,科技进步奖有127项,占比63%。这批获奖项目成果在转化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统计,成果转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6029.1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856.7亿元,在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601.9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107.2亿元,充分展现了广东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科技成果推广奖21项获奖项目,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广应用产生的新增销售额达472.6亿元,新增利润119.7亿元,带动了粤东西北地区提速提质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2024年度评选出的5名科技合作奖获奖人中,有3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建好、用好“国之重器”

陈和生获突出贡献奖

近日,我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2018年,由他担任总指挥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建成。7年过去,“国之重器”运转如仪,2000多项实验在此完成。

由于中子具有较强穿透力,能清晰显示物质内部的结构和细节,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成为科研利器。“实际上,它既能帮助国家破解‘卡脖子’的尖端难题,也在各行各业具有应用价值。”陈和生提到,看似小众的实验,其实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锂电池、高铁车轮、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应用。

装置建成7年来,陈和生带领团队投入与各领域用户的对接工作中,推动应用。今年8月,由陈和生牵头推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BNCT项目)在东莞市成功完成首例临床应用,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运行和开放效率不断提高,每年开放机时超5000小时。为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去年1月,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年近八旬的陈和生在幕后指导年轻人继续完善装置。按计划,二期工程将于2029年秋季完工,增设实验终端等科研设备,性能也将提升5倍。这意味着,装置建成后,在同等时间内能产生更多中子,将显著提高实验精度与效率。

“在严峻的科技竞争形势下,我们不能‘慢工出细活’,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工作进度,严格按计划进行,保证早日投入使用。”陈和生介绍,二期工程建设建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为了保证广大用户的实验需求,即便增加建设难度,也要保证运行和停机改造交叉进行,不出现长时间停机。

在广东,陈和生培养了一支400多人的大科学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和多学科研究队伍,平均年龄仅30多岁。他笑言:“每次国外的大科学装置专家来这里,都要为他们的队伍老化,而我们则拥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建设者而感慨。”

如今,即便已退居幕后,他始终挂念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运行、发展与人才培养。陈和生希望能推动在附近建设另一台大科学装置——南方先进光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联动粤港澳三地人才优势,共同建好、用好“国之重器”。“我们期待以大科学装置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有效、密切、深入的科技合作。”说这话时,陈和生院士目光灼灼。

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改变发光材料研究路径

唐本忠获突出贡献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研究新路径。

本世纪初,唐本忠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发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国际上开辟了一个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学研究新领域,被誉为“改写光物理教科书的发现”。

“聚集诱导发光”的发现源于一次实验异常。20世纪末,唐本忠团队里的一名学生报告称,某种物质在聚集状态反而发光,这与当时“聚集淬灭发光”(聚集会导致发光材料不发光)的认知完全相反。

“实验科学是可重复的。同一个实验做三次,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说明实验没错,而理论可能错了。”唐本忠说。他敏锐地抓住这一反常现象,带领团队用两年时间揭示机理。经过严密设计实验,他们确认“越聚集、越发光”的现象的确存在,并逐步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体系。

“科学里越奇怪的现象越有意思。”唐本忠介绍,简单而言,聚集诱导发光的原理就是分子聚集后运动受限而发光。

基于此,唐本忠带领团队持续打通创新价值链,在生物成像、光电器件、癌症诊疗、纳米药物递送、低碳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开拓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应用场景,催生出肿瘤药效可视化监测、食品腐败检测等一系列应用,未来有望形成原创产业群。

唐本忠说:“比如我们想治疗人体内的肿瘤,可以把肿瘤药加上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吃下去,药物就在肿瘤那里聚集、发光,说明药正在起效;如果不发光了,说明体内没有病灶了。这让药物动力学的过程变得可视化。”

身为知名科学家,唐本忠认为,发自内心的兴趣是持续创新的动力。他常说“要天马行空做科研”,更将科研比作孩童游玩,“哪里有趣就在哪里探索”。

科研和教学之余,唐本忠还主笔完成了科普书籍《亮了亮了!我让万物发光》。书中写道:“如果孩子们都认为科学是苦涩的,技术是艰难的,纷纷追求快速赚钱的途径,从长远角度看,这种观念不利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

在广东工作期间,唐本忠致力于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他强调,科研需要热情和坚持,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精神,做自己喜欢的方向”。唐本忠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我的学生为国家的建设、为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贡献,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沿着破解高温超导机理的路一直走

王猛获青年科技创新奖

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的实验室里,几厘米长的黑色小棒状材料看似不起眼,却是人类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镍氧化物La3Ni2O7。这一突破性发现,正源自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王猛团队的持续攻关。

近日,王猛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

超导材料在特定低温下电阻为零、具备完全抗磁性,应用前景极具颠覆性。此前,铜氧化物是唯一被发现的液氮温区超导材料,近40年来,全球科学家始终未能突破新的材料体系。2023年,王猛团队历经3年半摸索,首次发现镍氧化物La3Ni2O7在压力下可实现超导,转变温度高达80开尔文,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

“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全靠沉下心坚持。”回忆科研历程,王猛感慨万千。研究初期,超导机理缺乏成熟理论支撑,新材料探索如同闯入“无人区”,既无方向可循,也难预测结果。团队成员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从选定研究对象到合成高质量单晶样品,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王猛坦言,他曾想过,也许五年内都不一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但锚定这个大目标,就必须坚持去做。

发现全新高温超导体已有两年,让王猛感到格外开心的是,有越来越多团队投入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的研究中。两年间,团队已与超50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围绕材料的基本性质展开广泛研究。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又发现几种不同结构的镍基高温超导材料体系,相关成果在国际上持续产生影响。“虽然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已有不少国内外科学家成功在镍氧化物材料薄膜中实现高温超导。系列研究快速推进,将推动后续超导器件应用。”他说。

此次获得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王猛进一步感受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被广泛认可。

他表示,近几年,广东对高温超导等量子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例如,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引进大批相关领域青年人才。系列举措为投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未来,他希望能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实现“超导人”心中的梦想——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设计出更多高性能复合材料,推动高温超导应用。

深中通道关键技术项目

多项创新填补行业空白

去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将珠江口两岸两小时通行时间压缩至半小时内。近日,这项超级工程的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获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多项核心创新成果填补国际技术空白。

建设深中通道时,受水运通航以及航空限高制约,自西人工岛以东,只能选择修建海底隧道。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玉刚介绍,隧道采用国内首次应用的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虽具备承载强、防水好、易工业化建造等优势,却面临全链条技术空白的挑战。项目团队联合6家央企、3所高校及2家国家级研究中心,开展千余组试验,成功研发新结构并建立系统设计理论。

最终建成的海底隧道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一节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内含2255个隔舱,需要填充2.9万立方米混凝土,足以灌满12个标准游泳池。其排水量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的体量。若采用传统人工作业,质量与工效均无法满足项目需求。

对此,项目团队以“智能制造”破题,在国内首次建设钢壳智能制造“四线一系统”,实现钢壳智能焊接、智能涂装,焊接一次合格率高达99%。同时,经过3年多的平行研究,成功研发了高稳健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混凝土智能浇筑机器人以及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能自动行走、寻孔、控制浇筑速度,将单个管节预制周期缩短至29天,创造了一次填充密实度合格率高于99.95%、工效提升10倍等多项世界纪录。

光造好还不够,为把这些“巨无霸”安全运送到远在50公里开外的隧址,并使它们首尾相接、严丝合缝,团队还研发了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以及管节深水智能化安装控制平台等装备。一体船是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强、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相比传统管节浮运安装方式,大幅减少了浮运航道的疏浚量,更加环保、经济。

吴玉刚介绍,这条隧道虽然在海底,但使用寿命长达100年。这是因为建设团队在结构上创新采用“三明治”的设计,即内外双钢板做成隔舱,内部填充混凝土,加强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此外,在常规钢结构防腐涂装基础上,沉管上还增加了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和预留腐蚀厚度,提升整个结构在海水中的抗腐蚀能力。”

自2020年完成首节沉管安装,至2023年海底隧道合龙,前后历时3年,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圆满收官。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创下连续7节、累计17节沉管创造近乎零偏差的毫米级安装世界纪录。“这些世界纪录靠的是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的,相关技术经验也将为其他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吴玉刚说。

全球每三辆插电混动车

就有一辆搭载中国技术

近日,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高性能智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该项目突破国外企业38年的技术垄断,实现插电混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球每销售三辆插电混动汽车,就有一辆搭载比亚迪双模驱动(DM)技术。

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介绍,新一代插电混动汽车搭载智能能量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实时优化油电分配策略。该系统让电机承担拥堵路况、频繁起步等能耗较高的工作,发动机则专注于高效区间运行。

该系统还可结合导航信息预判行驶路线,自动规划能量使用方案。在高速路段提高发电效率储备电能,进入市区后切换纯电模式行驶,实现全程能耗最优。经实测,该技术最高可降低油耗18%。

此前,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搭载该技术的车型在满油满电状态下,实测综合续航里程突破2100公里。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源于企业20余年的持续研发投入。比亚迪从2003年开始研发插电混动技术,2008年推出首款量产车F3DM。2018年,企业决定开展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性创新。

研发团队攻克了混动专用发动机关键技术,将压缩比提升至16∶1,热效率达到46.06%,显著优于国际领先水平的41%。整车架构改进后,在低温环境下,车辆百公里油耗可比头部车企的同类产品降低0.97升。

该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3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3项。经过院士专家团队鉴定,该项目实现我国插电混动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吴雅楠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钱文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透视软件"佛手在线大... 透视软件"佛手在线大菠萝智能辅助器"详细辅助解密教程(辅助器可以弄技巧);佛手在线大菠萝智能辅助器软...
透视存在"德州局透视... 透视存在"德州局透视脚本免费版下载手机版"详细辅助线上教程(线上大神攻略);原来确实真的有挂(需添加...
透视安装"德州私人局... 透视安装"德州私人局怎么透视"详细辅助黑科技教程(私人局俱乐部辅助技巧)1、很好的工具软件,可以解锁...
透视代打"wepok... 自定义wepoker-h5下载系统规律,只需要输入自己想要的开挂功能,一键便可以生成出微扑克专用辅助...
透视好友"aapok... 透视好友"aapoker怎么开辅助器"详细辅助可靠技巧(辅助器v3.3透明)关于aapoker怎么开...
透视挂"wepoke... 透视挂"wepoker透视脚本"详细辅助2025版教程(辅助真的假的透明);大神普及一款德州ai内幕...
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宣... 杨立昆 北京时间11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一份备忘录显示,“AI教父”之一、Meta首席AI科学家...
辅助透视"哈糖大菠萝... 辅助透视"哈糖大菠萝能开挂吗"详细辅助第三方教程(轻量版透视系统透视)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
透视有挂"aapok... 您好,aapoker透视脚本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微【136704302】很多...
透视系统"hhpok... 透视系统"hhpoker怎么开透视"详细辅助技巧教程(可以挂底牌软件);《WPK辅助透视》‌:支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