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里,光影流转间人头攒动。11月20日至22日,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隆重举办,15家台州企业携200余件文创展品奔赴这场长三角“年度文化顶流”大展。
跟着音乐舞动的智能机器人、能“解锁”知识的智能眼镜、台州美食主题毛绒玩具、精美的纸艺潮玩……凭借“科技+非遗+创意”的多元表达,台州展位成为极具人气的焦点。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生动的非遗传承、潮流的文创好物、地道的台州风情——这场为期三天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台州文创成果的集中展示,更解码着这座山海水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科技+”,点亮文化新场景
台州展位的“入目”智能眼镜,是不少科技爱好者此次逛展的必打卡项。戴上眼镜看向台绣,“台绣历史”“针法介绍”自动弹出;对准沈宝山香包,中药成分与功效即刻呈现。
“这是全球首款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国家专利人工智能眼镜,适配直播、博物馆讲解、园区导览等场景。” 台州汉捷科技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曾亮相北京冬残奥会、远销海外,此次首秀凭多场景适配性圈粉无数。
台州爱鑫智能的机器人同样受欢迎:康养机器人实时监测体验者血压心率,数据同步至云端;编程教育机器人跟着指令创作诗歌、跳街舞,引得孩子们围拢欢呼……
近年来,台州不断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耦合,实施台州文化数字工程,重点支持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业态产业和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实施靶向施策,提升心海数贸港、温岭数字广告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基地平台能级,在网络视听等领域建设一批数字文化创新基地,推动落地优质文化企业,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
11月20日下午,浙江省文化“新三样”产业推介活动中,椒江出海短剧拍摄基地、蓝眼泪俱乐部建设工程和临海微视梦工厂——台州府城大视听产业园三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金额达8.8亿元。
从展会现场的人气爆棚到重大项目的落地应用,台州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亮点日益凸显,更多文化新场景持续“出圈”。
“创意+”,构建年轻文化聚集地
一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台绣、无骨花灯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发展,这些非遗文创在展会上也大放异彩。
展位上,台绣丝巾吸引年轻参观者小周当场下单:“传统抽、拉、雕技艺做出的肌理十分精致,百搭又有国潮味。” 如今的台绣突破传统局限,斩获48项专利、90余项国际及国家级大奖,让千年刺绣化作国潮好物,融入现代生活。
仙居县纸上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仙居花灯传承与创新,此次参展不仅有创新的金属花灯,还设计了最新的状元花灯冰箱贴;台州宏大印务有限公司的纸客工坊潮玩纸模是传统印刷企业跨界转型的成果,借技术创新掀起纸张“文艺复兴”;还有“指尖生万物”系列草编制品等台州非遗通过“老技艺+新设计”,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跨越,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青睐。
除了在非遗上做好创新传承,台州在现代文创上也在发力。水果精灵、糯叽叽小吃、鲜哒哒海鲜系列毛绒玩具,将台州特色美食转化为“可触摸的温暖记忆”,让更多人爱上台州美食。
今年5月,在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纸客工坊潮玩纸模、仙居花灯、好彩文创、台州刺绣、古建微雕等产品强势吸睛,展示台州文化产业的新风貌、新成果,达成意向协议3100多万元。
据了解,我市在持续完善文化产业市场消费体系的同时,不断育强文化产业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创成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4个,省文创街区5个,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
“文旅+”,打造长三角融合样本
在本届长三角文博会上,除生动呈现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外,台州文旅也再一次出圈,尽显台州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开幕式上,100个“第三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正式发布,玉环市以一条公路激活一片山海、葭沚老街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两个案例成功入选,成为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台州样本”。
台州1号公路开通后,玉环大麦屿街道以公路为纽带,将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协同转化为发展优势,从“1号+”衍生出茶饮、民宿、文创、体育赛事等多元消费场景,构建起了文化、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共富新格局。
而作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葭沚老街以千年文脉为根基,通过活化历史街区、植入多元业态,创新“日夜潮玩”的游览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深度融合,为区域人文经济生态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博会是台州文化产业展示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文化+’模式,让更多科技成果赋能文化场景,推动非遗与现代创意深度嫁接,并聚焦网文、网剧、网游‘新三样’,打造出更多‘台州味’文化IP,让台州文化力量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