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网上有谣言称:今年是最冷的一年,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感觉冷,不一定就是“最冷的一年”;冷得异常,和进入小冰河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今年是“最冷的一年”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虽然近期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大降温,让人感觉“一夜入冬”,但这属于季节转换过程中的正常天气波动——某种意义上, 剧烈降温亦跟气候变暖之极端天气频发有关——另一方面,受环境、人体等差异,冷的感知也有不同,如穿得少、站在“风口”上,感觉异常寒冷,与科学检测的气温不同频。从科学角度看,仅凭局部地区短期内降温,无法推断全年或全球的气候状况。目前2025年尚未结束,现有气象数据也并未支持“今年是近年来最冷一年”的结论。
在谈论“冷冬”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何为“冬季”,又是以何标准判定“入冬”的。 气象学而言,一般以每年下半年任意连续5天的日均温小于10℃,而这5天中第一个低于10℃的日期就认为是入冬的时间。但是这种判定标准过于简单,容易出现误差(存在偶然性,类似乍寒还暖现象)。为了消除这个弊端,气象学家采用了滑动平均法(又称移动平均法),即5天气温的平均值的基础上,再做一次平均。当连续5个滑动平均日小于10℃的时候,第一个低于10℃的那天就算是真正入冬了。
冬季“偏暖”并不等于“暖冬”,冬季“偏冷”并不等于“冷冬”。所谓“暖冬”,也会有强寒潮(冷空气)袭扰,造成较长时间降温降雪,反之亦然。我们不能因为体感温度的变化,而模糊界定标准。“冷冬”“暖冬”,都有严格界定标准。根据定义,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简单来说, 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一个事后“认定概念”。
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或进入拉尼娜状态。 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此外, 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冰雪数量少,海温、气温升高,天气系统变得不稳定,易产生南下的冷空气)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如西风环流强劲,具有一定的拦阻冷空气作用)等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 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西风带的大气环流类似冷空气南下的减速带,而冬季的西风带环流减弱,对于冷空气(寒潮)的拦阻效果变差,大寒潮影响我国的概率增大。
其次,“小冰河期”的说法是对气候概念的误用。 小冰河期是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的全球性低温阶段,但其形成据推断是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多种因素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某一两个冷冬所能预示。当前全球气温的长期趋势仍在上升(即结合地球的气候周期,属于间冰期和温暖期,叠加工业化产生的气候变暖),短暂的凉爽天气并不能扭转这一大背景。
注意:在这些时期内地球表面有大量的冰川出现,所以称之为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相隔2—3亿年,为大间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气候出现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即包括几次冰川增大和扩张的冰期以及在两次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冰川退缩和消失的间冰期。 当今世界,其实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间冰期初期。
所谓的 “小冰河期”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的自然现象,包括极度寒冷、水灾、旱灾、瘟疫等等。 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小冰河期”是在商末周初,第二次是在东汉末年,第三次则在唐末五代时期,第四次则是明朝末年(15世纪初至20世纪初)。由此可以看出, 基本上每次小冰河时期的发生都会导致国家出现极大规模的动荡,并且民不聊生,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民就揭竿而起。
事实上,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占整个地球气候史的十分之九),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短时间内的大幅增温(高温)或温度骤降(低温),都不能说是“冷冬”或进入“小冰河期”。
地理蹊曰:目前来说,今年(冬季)不是最冷的一年(季),更难以证明是“冷冬”。这种事实判断的依据,只能是“事后诸葛亮”,就像天气状况,只有到了明天,你才能明确掌握今天的天气。总之, 冷冬或进入小冰河期的传言,缺乏依据,不够科学,或是不明事理之人谣传,或是“明事理”之人谣传。我们在明事理的同时,需要警惕“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和谣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