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摄影记者 曹磊
通讯员 叶琳 商迪
春来万物生,随着气温转暖,湖北各地进入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的关键期。各类新技术、新设备赋能农业生产,助力稳产增收。
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穿行在武汉各个新城区的田间地头,近距离感受新时代下先进的智慧农机设备在春耕土地上大展身手,为夏收、秋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为保障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机设备能够稳定地发挥效力,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鄂电红马甲”深入田间地头,运用科技手段查缺排患,开通“绿色通道”为涉农用电业务加速,以稳定供电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合力奏响春耕“交响曲”。
无人机一天服务700亩麦田
2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的高标准农田里,只见连片的春小麦麦苗在眼前泛起层层绿浪。
“现在正是小麦拔节的关键时期,我们用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能够更高效地实现春耕备耕。”站在田垄上,武汉君诺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催介绍道。在他的身边,无人机飞手正在熟练地调配好除草剂。
几分钟后,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无人机精准升空,飞向绿油油的麦田,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20亩农田的除草剂喷洒作业。
周催告诉记者,为了抢抓晴好天气,合作社在正月初六就开始安排人员用无人机为冬小麦追肥除草:“无人机满负荷作业一天,可以完成700多亩麦田的作业。”
除了无人机开展智慧作业以外,在这片高标准农田的田埂间,各类传感器、自动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设备,也正在实时监控农田状况,将土壤、虫情信息反馈给系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作业安排。
去年以来,涨渡湖街不断进行智慧农田的改扩建工作,农田信息感知系统像为农田安了一双“天眼”,智能灌溉系统让农技人员通过手机就能远程启动提灌站水泵。
新增变压器确保智慧春耕更稳
“电压正常、温度正常,智能中控设备、线路均未见安全隐患。”就在无人机进行空中作业的同时,当地供电部门的“鄂电红马甲”队员们,也正在田间对农田里的智慧农业设施进行安全用电巡查。
国网武汉市新洲区供电公司涨渡湖供电所台区经理胡品忠介绍,为了满足这片高标准农田里的新增电力设备的用电需求,该公司在2024年就在这里新增了一台容量为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同时做好春耕春灌的用电负荷预测,合理调整和安排电网运行方式。
今年春节过后,该公司又建立了春耕服务走访机制,主动对接农户,了解春耕生产用电需求,对农业特色产业实施“一对一”服务机制,让电力保障走在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之前。
智能农业精细化耕种需稳定支撑
同样元气满满的“智慧春耕”景象,正在更多的田间地头出现。
在涨渡湖街的武汉兴恒阳生态农场的智慧大棚里,自动喷灌设备正在根据传感器智能判断,为棚内的球生菜进行补水。记者注意到,因为近期气温回升,智慧大棚的自动卷膜器正在将棚内的保暖帘缓缓升起。放眼望去,各种已经下苗育种的农作物向阳而生。
现场管理负责人罗晓辉介绍,这片智慧大棚里主要种植的是球生菜、青椒、火龙果、刺黄瓜等作物,不同品种的作物对水肥、温度的需求不同,需要精细化管理。
“比如生菜在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长得最快,番茄则要更暖和一些。”罗晓辉说,他们要根据天气情况,来调整遮阳棉棚、风机、卷膜器的收放,这些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撑:“今年春节期间,供电所的师傅们就到田里来给我们检查供电线路和设备,向我们了解开春以后的用电需求,真是又细心又周到,让大家非常感动。”
全省农耕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农机设备,助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湖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其中水稻、小麦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89%、94%。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而其中的电力能源的稳定供应也是重要力量。
对此,记者也从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了解到,为了提升春耕保供电的效率,该公司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强化设备监控运维,充分应用红外测温、带电检测、无人机巡视等带电巡检技术,全面做好农排线路、配电台区、排灌设施隐患排查,提升故障排查效率。
此外,还对涉农的用电业务实行“一站式”办理,为排灌临时用电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勘查、装表、接电、报修等“一条龙”服务,全力保障春耕春灌,不误农时,全面助力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护航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