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海日报
春晚上的机器人会扭秧歌,威海造的机器人能做手术。
无论是亮相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还是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今年开年,人工智能带来无限惊喜,也带热了科技与产业。在我市,也有这样一批企业,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和所在行业深度融合,闯出了一番天地。
眼下,他们抢抓发展新机遇,正开足马力,全力拥抱AI,不断解锁人工智能新场景、新应用。
在少伯医疗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继去年研发出填补行业空白的神外手术机器人后,研发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对机器人机械臂的力反馈功能、AI算法等进行升级优化,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看到,这台机器人只有一个主机控制系统、一个电脑显示屏和一个五自由度机械臂。这个组合看似简单,却能通过仅2毫米的创口,完成脑出血、脑卒中等传统需要开颅手术的病症治疗。研发人员介绍,只需要把磁共振影像资料输入机器人的软件系统,系统自动识别出病变部位,并规划出手术路径,穿刺点定位成功率99%。
“今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又有了新突破,大家都对这一未来产业充满了期待,我们更是无比激动。”公司总经理胡武廷说,按现有进度,预计二代样机将于下月制作完成,已有18家医院与公司达成采购意向。
我市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拥有35个工业大类、133个行业中类和300个行业小类,集聚工业企业1400余家,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近乎全谱系的应用场景,也成为竞逐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的重要优势。
在威海,机器人不仅能辅助手术,还能深入水下最深6000米进行铺缆、勘探等工作。在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近百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加紧赶制5台大型设备订单。不久后,在远程遥控下,这些机器人将独自在水下完成各类复杂作业。
春节过后,未来机器人迎来了新一轮的生产作业高峰,一个研发组同时推进3个研发任务,还有几台设备已在外地进行水下测试,即将交付客户。目前企业在手订单排到了2026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机器人董事长、总经理陶泽文对今年的研发有了新的方向。“经过前期的准备调研、设备的下海作业,还有数据反馈以及给客户提交的采集样本等,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帮助连贯、完善起来。”陶泽文说,他们将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程序更新、图像分析,让深海装备的自我感知能力、施工调整能力更加优化。
AI技术成果转化持续加速,研发人员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不断催生新的应用空间。
作为一家高端无人机系统生产制造企业,山东天锟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物流运输、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等多个低空经济领域。项目引进落地一年多来,天锟科技投入市场的无人机已达100多台套,自用开展飞行服务的有近20台。企业负责人说:“多亏了‘家门口’的算力中心支持,我们的产品应用场景在不断增加。”
企业负责人口中位于“家门口”的算力中心,是指位于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在中心控制室,大屏幕上的各种数据让人目不暇接,看不见的后台正在进行着庞大且快速的数据运算,这些数据从客户手中调取,经过高速精密的运算后得出客户需要的结论,并传输到对方手中为其所用。
据介绍,历经两轮提升扩容,目前中心的算力规模已达500P,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