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2025年2月,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数智员工,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11大类业务场景,首批满足240个政务场景的智能化需求。
这一创新标志着我国政务领域正式迈入“AI深度赋能”的新阶段。
据官方数据,AI数智员工上线后成效显著,首先是效率跃升,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执法文书初稿可秒级生成。
其次,精准度也有所突破,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企业分析筛选效率提升30%;最后,其工作还能实现全链条覆盖:构建“需求-训练-场景应用-迭代”闭环体系,实现“技术穿透业务”的智能化升级。
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技术落地的务实性,更展现了政府以AI优化治理效能的决心。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增表示,AI被定位为“辅助角色”,由人类公务员担任“监护人”,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责任归属明确。
一
AI公务员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数据处理能力和标准化执行效率。例如,福田区通过AI实现个性化智能体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这种效率革命不仅释放了人力资源,更将公务员从重复性、机械性工作中解放,使其得以聚焦复杂决策与创新事务。
AI无需工资、社保,且24小时不间断工作,显著降低了行政成本。此外,其算法驱动的执行模式可规避人情执法、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提升政府公信力。AI可以在劳动仲裁文书生成中一键完成初稿,既保证格式规范,又减少主观偏差。
“AI公务员”的上岗,也推动服务意识转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AI公务员的引入倒逼公务员群体提升专业素养,形成“鲶鱼效应”——懒散者被淘汰,积极者更高效。这种竞争压力实质上是政务服务质量升级的催化剂。
二
尽管AI在流程化任务中表现卓越,但其依赖算法与数据的特性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若训练数据存在偏差,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一旦系统故障,政务流程可能陷入瘫痪。更关键的是,当AI出现错误时,责任应由“人类监护人”还是技术开发者承担?这一法律空白亟待填。
AI虽能高效处理标准化事务,却难以应对需要情感共鸣或伦理权衡的场景。在民生纠纷调解中,人类公务员的共情能力与灵活应变仍是不可替代的。福田区工作人员亦强调,AI当前仅承担辅助角色,核心决策仍需人类主导。
虽然官方明确表示AI不会直接替代公务员,但技术迭代可能迫使部分岗位转型。例如,基础文书审核岗位的需求或逐步减少,从业者需通过技能升级适应新生态。
三
AI能否取代人类公务员?人机共生或许才是终极答案。
技术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在采访中,对于AI在多大程度上能取代人类工作这一问题,专家们均形成一个共识:AI公务员的核心价值在于“生产力减负”而非“岗位替代”。北京社科院王鹏指出,AI与人类公务员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前者处理标准化流程,后者专注政策制定、复杂问题研判与公共服务创新。深圳市福田区人力资源部门亦明确表示,AI应用不会缩减招聘名额,反而催生了更多需要人类创造力的岗位。
人类独特优势不可复制,政策决策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需综合判断与价值权衡,这正是AI的盲区。例如,法院庭长在案件阅核中需结合法律条文与社会影响,而AI仅能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公共服务中的人文关怀、道德判断及危机应对能力,仍是人类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政务体系将呈现“人机协同”的生态:AI负责数据整合与流程优化,人类聚焦战略规划与创新服务。如福田区“AI任务督办助手”通过跨部门协同提升任务完成率25%,而人类公务员则在此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策略,这种分工既能释放技术红利,又能保留人类智慧的不可替代性。
从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人类始终在与技术博弈中实现自我超越。历史经验表明,技术从未真正取代人类,而是重塑就业版图并催生新机遇。AI公务员的诞生,既是政务智能化转型的必然,也是公共服务升级的契机。
在AI浪潮中,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方能实现“人机共生”的理想图景——让技术服务于人,让人回归于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