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天河 www.gzthiot.com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挑战下,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已成为保障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本文聚焦于大中型水闸的智能化升级,提出一套融合前沿技术的全域感知系统建设方案,旨在破解传统监测盲区,构建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新型水闸安全管理模式。
云上天河 www.gzthiot.com
我国现有流量5m³/s以上水工建筑物逾12万座,其中约38%建成于2000年前。面对极端气候频发与城市发展新需求,现有设施存在三大突出矛盾:传统监测手段与智慧水利要求的适配性矛盾、设施老龄化与运行安全需求的矛盾、分散式管理与流域统筹治理的矛盾。2024年水利部门颁布《"十五五"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实施纲要》(水监〔2024〕36号),明确提出构建"三维感知-智能诊断-协同管控"的新型监测体系。
本系统以“感知-分析-决策”闭环为核心,构建四维技术架构:
感知层:部署12类智能传感器(光纤应变仪、声呐阵列、热成像摄像头等),实现毫米级位移、微渗流、金属疲劳等20项参数的立体采集;
传输层:采用“5G专网+北斗短报文”双链路传输,确保复杂环境下的数据实时回传(延迟<200ms);
分析层:搭建水闸数字孪生体,集成流体力学仿真引擎与AI诊断算法;
应用层:开发智能调度、应急推演、设备寿命预测等8大功能模块。
系统符合《智慧水利建设标准(2023版)》三级等保要求,支持与省级水利云平台无缝对接。
01、全域感知网络建设
水文气象监测:安装多普勒流量雷达(精度±1.5%)、激光雨滴谱仪,实现暴雨情景下的洪水演进模拟;
结构健康诊断:布设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间距≤0.5m),实时捕捉混凝土裂缝扩展(灵敏度0.02mm);
水下隐蔽工程监测:部署声学多普勒剖面仪(ADCP),构建闸底冲刷三维模型,预警精度达95%。
02、智能诊断平台开发
建立闸门金属结构疲劳损伤模型,通过振动频谱分析预测部件剩余寿命(误差<10%);
研发渗流场动态重构算法,可识别0.1L/s的异常渗漏;
构建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在30秒内生成兼顾防洪、供水的闸门启闭方案。
03、应急响应体系升级
配置系留式无人机基站,实现72小时不间断空中巡检(覆盖半径5km);
开发AR辅助决策系统,现场人员通过智能眼镜获取结构损伤三维定位信息;
建立溃坝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可提前6小时预警重大险情。
04、标准化实施路径
试点阶段(2025年):在长江、珠江流域选取20座Ⅱ类水闸验证技术路线;
推广阶段(2026-2027年):完成全国80%重点水闸的传感器网络部署;
优化阶段(2028年):基于运行数据迭代算法模型,形成标准化运维规程。
云上天河 www.gzthiot.com
云上天河 www.gzthiot.com
方案涉及监测设备有:MCU数据采集仪、RTU遥测终端机、GNSS接收机、翻斗式雨量筒、雷达水位计、振弦渗压计、测缝计、沉降计、应变计、倾斜仪、钢筋计、振弦式土压力计、测斜仪等等,一系列信息化监测设备。
01、安全效益
重大结构隐患识别率提升至98%,应急响应时间缩短70%;
02、经济效益
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降低40%,延长设备使用寿命8-10年;
03、生态效益
通过精准调度减少无效泄水,年节约水资源2.5亿m³;
04、管理效益
实现“一屏统管”的流域级协同调度,人力投入减少60%。
智慧水闸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水利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随着量子传感、数字线程等技术的突破,未来水闸将具备“自感知-自诊断-自优化”能力。当前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正式迈入“算法定义安全”的新纪元,为构建韧性城市与智慧流域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进程中,广州天河溢水科技有限公司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为涉水行业提供物联网产品、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技术运维解决方案。公司从实施方案、物联网产品研发、销售、软件研发、项目管理到运行维护一体化服务,聚焦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人工智能预警模型开发、无线通讯与传感产品研发管理,以及行业解决方案设计,为智慧水利建设注入创新动力。让我们携手迈向一个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的水利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