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助力深空探测科创高地建设
创始人
2025-07-11 18:20:20
0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

7月7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合肥举行。这是全国首个以深空探测命名、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国际科技组织,也是安徽首家国际科技组织。

对于安徽而言,这一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落地,可以将国际科技成果、知名科学家“请进来”,提升安徽原始创新效能,还将带来更多机遇,让安徽深空探测领域的创新声量越来越强劲。

实现国际科技组织“零”的突破

深空探测是指对地球以外的天体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它是解码宇宙演化的时空望远镜,更是人类文明迈向星际征程的重要阶梯。

2022年,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安徽揭牌成立。牵头研制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研制“月壤3D打印系统”,研发月壤水冰提取技术......成立以来,实验室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诞生。

不仅是科技攻关,在国际合作上,深空探测实验室始终步履不停。

刚刚成立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是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启动谋划的项目。“实验室联合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五家单位联合倡议,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在2023年共同发起申请,历经两年多筹备,于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最终在安徽正式成立。”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说。

学会成立后将做些什么?吴伟仁表示,未来,学会将围绕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小行星防御等领域,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及空间生命等方面开展工作。

深空探测是安徽着力打造的三大科创高地之一,这一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落地,将为安徽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什么?

依托学会,可以把国际科技成果、知名科学家“请进来”,通过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联动,提升安徽原始创新动能。有了创新资源,可以孵化新技术、新产业,促进成果转化。通过学会这一桥梁,还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让安徽深空探测领域的创新声量扩大,走向更大的科技合作舞台。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的成立,让我省实现国际科技组织‘零’的突破。”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刘旭说,学会的成立是我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新举措,为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立的新渠道。协会将建立完善我省国际科技组织议事协调管理机制,并主动对接中国科协,做好学会日常运行服务保障工作。

全球航天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标志

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五家单位联合倡议、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成立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可以说是全球航天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标志。

“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各方、共享成果、共促发展,‘合作’是学会成立的第一初衷。”深空探测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王中民介绍,学会成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巴基斯坦土耳其等众多国家的科学家。

“当前,中国深空探测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具备足够的实力牵头成立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表示,由中国牵头成立国际学会,不仅能凝聚国内相关领域力量,更能为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助力各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协同发展。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秘书长江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成立学会,有助于点燃发展中国家的深空探测梦想。“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航天领域的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我们将与学会协同创新合作范式,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系列重大任务推动多国携手联合展开深空探测。”江辉说。

吴伟仁表示,近年来,国际深空探测活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拓展、外层空间和平利用与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纽带、协同创新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

十年吸纳十万名科学家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有个“IDSEA”的标志,这是在学会英文全称首字母缩写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会标。字母“S”由行星的星环构成,恰似银河系星云流动,代表深空探索走出太阳系,向银河进军。而“E”如黄山苍松迎客,象征开放与包容,欢迎全球合作伙伴的加入。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开放包容,才能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我们诚挚邀请全球科技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加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吴伟仁说,学会争取用十年时间,吸纳五百个科研单位会员、十万名科学家个人会员,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赓续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中国人的浪漫梦想,古人诵“明月几时有”,感叹阴晴圆缺,而今天更是把追逐明月当成心愿。

吴伟仁表示,通过航天领域全体人员的努力,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可以实现载人登月这一美好期盼。

未来100年,人类是否有可能走得更远,到达其他天体?

吴伟仁认为,这需要取得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目前的火箭速度,当前,火箭速度是10多公里每秒,有人预测未来火箭以及发动机的速度可能接近光速的1/10,约达到3万公里每秒。二是要尽可能详尽地探测银河系,并且绘制出一张立体地图。三是需要在人体工学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方面取得突破,助力未来宇航员走向更远的深空。

星河璀璨,求索无疆。太空的旅程,正向更深更远处延伸。

■ 本报记者 鹿嘉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喜报】北化学子们又获奖啦! 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TAC三维数字设计赛 2025年6月26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大...
国脉科技:积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 证券日报网讯 国脉科技7月11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基于我国居家养老需求占主导地位...
特朗普终于有台阶了?中方开出三... 文/智超 笔者认为,自从我们去年底亮出两款六代机、打出了限制稀土出口、华为成功研发7纳米芯片,美国终...
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型漂浮式风...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戴小河、王悦阳)中国华能10日宣布,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
“智能养鸡场” 首批蛋鸡进入产... 本报讯(记者肖劲彪)近日,哈尔滨阿城区亚沟街道的一座现代化鸡舍里,传送带正平稳运转,一枚枚光洁的鸡蛋...
展开薄至4.2毫米 三星年度折... 7月9日,三星电子正式发布新一代折叠屏旗舰Galaxy Z Fold7和基于多模态能力打造的Gala...
长沙经开区解锁核心器件国产化密... 近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2025年度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的通知》,15家长沙经开区企业...
旁白|一把钥匙能开别人家的锁,... “万能道闸遥控器”最近颇受关注。 这是一种能随意打开别家停车场道闸、小区门禁,甚至业主和商家店铺卷闸...
安徽杭程智能科技取得卷帘叶片及... 金融界2025年7月1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安徽杭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卷帘叶...
小丝网织出大产业 河北安平特色... 人民网石家庄7月11日电 (记者林福盛)近日,在河北省安平县鑫河金属丝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