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7月20日电(记者董志雯)当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技术的狂奔与人文的沉思如何同频?精密的计算与人性的温度难免碰撞,科技的边界在哪,人文的内核又该如何坚守?7月18日,一场特别的跨界活动——“智启未来・共创科技”THinK 2025 科技人文节在上海启迪之星高质量孵化器启幕。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杨浦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启迪之星高质量孵化器主办,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联合支持。
主办方表示,从策划之初,活动便聚焦AI时代的深层矛盾:技术迭代的速度已远超社会对其人文影响的思考深度,算法的高效可能遮蔽人性的多元,工具的便利可能稀释创造的价值。因此,“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并非偶然选择,而是“技术向善”的必然路径。
杨浦区副区长刘晋元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与杨浦区有着长期深度合作,众多清华学子在杨浦创业成果显著,上海启迪之星是校地合作的枢纽桥梁。杨浦已实现产业转型,包括AI在内的新兴技术是核心动力,杨浦打造“高质量孵化器”,整合人才、资金、场景等资源,加速前沿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THinK科技人文节正是以科技人文节为纽带,让科学家与哲学家对话、工程师与艺术家交锋,在交叉中寻找平衡,在碰撞中凝聚共识。
在THinK Forum科技人文论坛中,《AI与艺术的共生边界》对话聚焦创造力的本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孙茂松表示,AI 仍是“不完善的工具”,其对艺术的挑战更多停留在“技艺”层面;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李睦则强调,艺术的灵魂在于“人类对自我、生命和美的独特认知”——二者的碰撞揭示了一个共识:AI在“技艺”型创作上,可以媲美现有创作,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优,但无法替代人类在艺术中注入的生命体验。
《AI 时代的“人性保卫战”》对话环节,教授们从科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提出观点和辩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哲学系双聘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以《AI 时代的认知革命》为题,进行主旨演讲。
7月18日下午,THinK 2025科技人文节迎来THinK Expo科技特展环节。上海启迪之星高质量孵化器持续跟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推出THinK Expo清华大学前沿技术沙龙与科技成果路演,分享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并通过与产业、资本、社会的深度链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长聘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涛带来《智能无人系统与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分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以《具身“物理智能”与“类生命机器人”技术探索》为主题进行分享。随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机械系部分科技成果展集中呈现技术转化成果。
作为THinK 2025科技人文节活动的主办者,上海启迪之星高质量孵化器的角色从技术视角的孵化体系搭建者,正迭代升级为技术与产业、科技与人文、科技与社会融合生态的构建者与推动者。这场科技人文节,正是其“高质量孵化”理念的生动实践。启迪控股副总裁、上海启迪之星董事长韩威在活动中表示,不仅要有“高水平项目、高素质团队”,更包含对“高站位格局”的追求——让科技成果既具技术突破性,更有人文温度。
活动现场,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正明、启迪控股执行总裁、启迪之星董事长张金生、正信启德创始人、原IBM Global Sales School大中华区负责人金敏、昊辰资本创始人汤涛、营员代表上海璧矽科技有限公司CEO王乃行共同启动“T-Xcale技术商业化训练营”。首期训练营将聚焦“商机管理”“市场拓展”和“客户经营”三大模块,并将于8月底正式推出。
据悉,自启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上海启迪之星迅速集聚一批高潜力项目。活动中,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李祖兴、杨浦区副区长刘晋元见证下,又迎来上海苏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璧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清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羽辰浦芯(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水木分子生物科技和新加坡Origgin公司等新一批重点项目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