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四川首台高端装备盾构机在成都新津下线。
“成都造、全球用”硬核实力再突破,见证中国智造在极端工程领域的创新飞跃。
今日(7月24日)上午,在成都新津经开区中铁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内,重磅下线的全链条“成都造”土压平衡盾构机——“川山甲1号”专为零下极寒环境定制,即将出口欧洲。
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涉及地质、机械等多学科技术,超1万多个零部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国之重器”在四川下线,既是“央地协同”发展模式下践行制造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津稳步落实“立园满园”行动、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引领区”的关键举措,意味着成都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强链补链取得实质性成果。
▲活动现场
极寒淬炼“川山甲1号”
将应用于欧洲高纬度水利工程
作为此次下线的核心产品,“川山甲1号”堪称冻土施工的“地下钢铁蛟龙”,其开挖直径达3.72米,整机长约135米,专为-40℃极端低温环境下的永久冻土层施工量身定制。
据介绍,这台盾构机的刀盘采用15.5寸滚刀,搭配小刀间距、大开口设计,配合主驱动和推进系统的强劲动力,既能保障高效开挖,又能有效防止结泥饼。主结构部件及电、液、流等系统均选用耐低温材料和元器件,还配置专用加热设备,确保极寒条件下稳定运行,成为冻土施工领域的“尖兵”。
作为四川首台出口欧洲的盾构机,“川山甲1号”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组装均在成都市新津区完成,即将应用于欧洲高纬度水利工程,真正实现了“成都造、全球用”。
▲“川山甲1号”
活动现场,在该制造基地完成的首台再制造盾构机“中铁502号”、大机配套等装备产品也同步亮相,展现出基地多元高端装备的制造实力。
央地协同筑“灯塔工厂”
基地预计年产值达18亿元
记者了解到,“川山甲1号”成功下线的背后是中国中铁与四川“15+N”重点产业链战略的标志性成果。
2023年9月,由中铁工业牵头,联合四川水发集团、中铁六院组建的中铁高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落户新津,短短不到两年,便建成西南首个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智能总装产线,在盾构机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全面突破,构建起覆盖控制系统、监测预警、施工装备的全链条国产化体系。
▲“川山甲1号”
瞄准建设“灯塔工厂”的目标,中铁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后,将实现年产盾构机14台、隧道施工专用设备50台套、钢结构50000吨,预计年产值达18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
更重要的是,它将吸引盾构机零部件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研发在成都、制造在成都、服务辐射西南”的产业格局。
中铁智能装备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公司采用“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模式,临时生产线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运行。预计到今年末,二期厂房投入使用后,将新增智能立体仓库、全自动包装线等先进设施。
另外,该基地全国首个大直径高强度螺栓智慧生产车间投产,年产能超3万吨的高强度紧固件将为高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成都造”重要部件。
随着“川山甲1号”的下线,成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影响力、集聚力全面提升。目前,已有5家盾构机配套企业意向签约入驻新津经开区,涉及液压系统、电气控制、刀具制造等关键领域,正加快形成完整的盾构机产业链。
高骏帆 红星新闻记者 雷浩然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