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大跨空间结构风—雨—热—雪全过程联合模拟试验系统”研制成功。该系统由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范峰教授团队牵头研制,为揭示大跨空间结构风—雨—热—雪耦合作用下屋面积雪全过程演变机理,提供了国际领先的试验平台。我国冰雪工程研究实现全要素耦合突破。
大跨空间结构风—雨—热—雪全过程联合模拟试验系统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风工程实验室,一场气候模拟正在上演:一座体育馆缩尺模型,在零下15℃的寒风中接受极端气候考验;人造风雪呼啸,热辐射灯点亮,冰雨倾泻。这正是“大跨空间结构风—雨—热—雪全过程联合模拟试验系统”的日常测试场景。
范峰教授为学生讲解系统
范峰介绍,“近年来全球极端冰雪灾害频发,寒冷地区雪致工程灾害时有发生。大跨空间结构跨度大、屋面复杂,积雪过载后果严重。”
降雪
降雨
日照辐射
如何科学确定复杂屋面雪荷载,长期困扰工程设计人员。传统现场实测依赖自然条件,数值模拟难解相变机理,风雪试验难以复现太阳辐射下的积雪消融。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范峰团队历时多年建成该试验系统,可真实再现大跨空间结构屋面积雪环境,完整呈现风、雨、热等因素影响下积雪堆积—消融—结晶—再堆积全过程机理。
该系统集成五大功能模块:大气边界层低温风洞可复现-20℃低温风场;智能降雪模块可控制雪花晶体形态;双模式降雨系统可精细调节雨滴谱;太阳辐射方阵可模拟不同纬度日照;监测中枢实时追踪雪相变过程。
研发团队成员张清文副教授介绍,“风雪启动后模型屋面自然堆雪;热辐射介入积雪融化成冰水混合物;过冷水滴撞击积雪表面形成坚硬冰壳。”
自2025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该系统已服务极地科研站、大型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提升我国建筑结构极端气候安全性能,为国家极地战略和冰雪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