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如期而至
各方嘉宾共赴一年一度的科学之约
开启定义未来的网络新空间
8月20日,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的主题对话环节,中国工程院的邬贺铨院士、李国杰院士、刘韵洁院士、郑庆华院士等四位专家,受邀围绕中国AI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主题开展深度对话,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通过他们的视角
一条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
逐渐清晰
……
邬贺铨
向智能体和多智能体互联发力
今年以来,AI企业展示重点已从大模型能力转向更落地的AI智能体能力,强调其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智能体(Agent)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体。
“它可以当人的代理,在这点上跟以前我们使用的信息化工具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多智能体互联,一个智能体专长于某一点,而多智能体可以知识更丰富,不仅仅是‘人多力量大’,更多的是集思广益。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前景很好。”邬贺铨指出。
他认为,曾经,智能手机和App的结合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AI终端和AI网络再加上智能体,也会开启移动智能体网络时代,且这个时代会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更广大、更深刻的影响。但眼下,智能体不仅数量太少,也远没有真正成为人的代理。
“现有的智能体仍是模仿计算机的动作。”邬贺铨举例介绍,比如说智能体嵌入手机上,我们对着手机喊“我要订一杯瑞幸咖啡”,它就模仿人类动作打开App,根据你的习惯来点咖啡。但这些并不完全体现智能体的特点,反而要消耗大量算力。而真正成为人的代理的智能体,不是简单模仿人,而是透过人的行动意图,直接去解释App后台的语义,所以在这点上还有挑战。
此外,智能体的应用,需要智能体对智能体的联结,这不但要求可靠性、安全性,还需要一对多的协同,要看网络资源算力的配合。
“有不少挑战,但并不是说无路可走。”邬贺铨强调,一方面要加强重视智能体应用的潜力,加强对智能体创新的开发。同时要加强标准化,在安全问题上始终不能掉以轻心,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李国杰
认知的发动机,科研的望远镜
AI怎么落地、如何尽快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后,各地都普遍关心的一个议题。
“大家不要太着急这个事。”在李国杰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相当于1996年的互联网发展状况。“那个时候浏览器刚出来了,但是还没怎么用,也没有微信、淘宝。新技术出现有一个阶梯效应,先是一个平,延续很长时间,然后再陡起来。现在还是平的时候,所以有一个延迟时间。”李国杰说。
着眼当下,更重要的是,国家、各地要多措并举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发现产业的发展,比如新材料、新药发现等方面。
“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和其他技术不太一样,是一个认知的发动机,是一个科学研究的望远镜。”李国杰认为,对待人工智能,更好的办法是用其去做科学研究,用科学研究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把这些新的方法再用到产业上,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效益。
李国杰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大模型已在有意无意间展现出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模仿能力。AI不仅能够开展创造性的发明工作,甚至在数学等领域的重大发现中也具备潜在可能性。因此,必须对其发展前景与技术潜力给予充分认知和合理预估。
此外,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未来的理想模式应是“人做人的事情,人工智能做人工智能的事情”,互相协作、各展所长。
刘韵洁
破算力孤岛,聚创新团队
谈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刘韵洁认为,需要从基础设施、创新团队两个方面去加强支撑。
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算力支撑。“今天我们发布了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但如果没有调度,很多算力中心都是孤岛,用户也找不到算力。”刘韵洁表示,类似这样的基础设施如果都能完备起来,AI发展会逐步起来,“这点我和其他几位院士意见统一,产业发展要有一个过程。”
网络侧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到今年流量增长超80%。等未来大规模AI应用后,对网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刘韵洁表示,传统的网络架构要转变为具有三高三低特点的生成式网络。三高,即高带宽、高质量、高效率;三低,分别为低成本、低能耗、低门槛。“现在的互联网带宽平均都是以兆为单位,未来则是几十个G,甚至更高。此外,如果成本很高,大家会觉得用不起。”刘韵洁说,“未来,使用网络、使用算力要像使用水和电一样。”
他还提出,AI应用不是有大模型、有网络就解决了,它需要团队。“这个团队要懂AI、懂IT技术,还要有行业的专家。比如设计行业垂直大模型或小模型,需要行业专家先把决策树设计好,再由IT专家把这个决策树形成一个符合系统、产业要解决问题的若干个智能体。”
在刘韵洁看来,中国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可在创新思维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先做出一些能帮企业解决问题的行业大模型、智能体,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郑庆华
AI全方位影响教育
大学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科学研究的策源地。
郑庆华结合教育谈到,AI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它在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教育方法等手段方面,也有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对教育来说,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教师。“教师在人工智能大的时代背景下,怎么样拥有人工智能的理念和能力,同时也能应用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这是当前大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郑庆华坦言,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是院系制学科化、专业化,但未来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都是跨领域,是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的方式,所以大学要改变现有的院系制学科化、专业化人才培养格局,这有非常大的挑战。而这些工作最根本的落实者是教师。
其次是要重视科技向善。“我认为,大学在这里面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天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义不容辞需要破解的难题。”郑庆华表示。
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将推动学科专业的内涵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推动大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朝着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郑庆华还提到,大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慢变量,但社会的变革、市场企业需求是一个快变量,两者之间的适应,需要对大学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进行系统的改革。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
让我们把握时与势,下好“先手棋”
坚定“投资未来”的决心信心耐心
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