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创始人
2025-08-21 19:41:15
0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即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当日,由该团队领衔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击盆地,大多数是约38亿年前太阳系内小天体撞击的遗迹。这场太阳系内的“撞击风暴”,在距今约40亿—38亿年间究竟是出现了强度骤增,还是逐渐减弱呢?科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论。

  “争议源于月球上关键撞击盆地缺乏精确年龄数据。”徐义刚介绍,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可能标志着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启动时间,从而成为破解这场“撞击风暴”谜题的关键。

  研究团队在仅3.5克的月壤中,发现了三颗直径为150—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新获得的年龄将月球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开始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更新了“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推翻了月球撞击通量的“灾变说”,并且揭示了早期动力学演化规律。

  “本研究的撞击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轰炸期间的撞击通量是呈渐变衰减趋势的,并不支持40亿—38亿年间撞击通量激增的假说。”徐义刚强调,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I屏幕共享:引发隐私担忧,需... 【AI屏幕共享功能:隐私风险与法律规制待解】近年来,人工智能助手功能不断进化,从语音识别等扩展到复杂...
“硬科技”项目展现普陀科创企业... 今天(8月21日),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普陀赛区启动。普陀赛区130家企业、团队同...
自己做一个商城网站,电商系统开... 商城系统已经成为企业拓展市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给我们企业搭建了一个展示产品,然...
【海报】仅剩1天!2025广州... 2025广州医疗与健康产业博览会将于2025年8月22日上午在广州开幕,展会进入倒计时1天。作为第3...
江苏万政电子取得一种压电陶瓷蜂... 金融界2025年8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万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大自然户外取得可变形为桌板的车... 金融界2025年8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大自然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原创 活... [下雨]机器人的发展似乎越来越无所不能,它们的道路愈加开阔,而人类反而显得空间被一步步压缩,尤其是当...
安徽产业群像丨“芯”火燎原 集成电路作为工业之“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 放眼江淮,“芯”潮涌动的图景跃然眼前:合肥综合性国...
腾讯研究院关于人工智能+系列研... 人工智能迈入应用爆发期,从辅助内容生产的效率工具演变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型基础设施。广告产业作为国民经...
iLibrary Club·服... 服务维护部 iLibrary Club 部门介绍 服务维护部是iLibrary Club运转的核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