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浙江首个“人工智能局”挂牌成立。
9月初,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上,温州市人工智能局正式揭牌成立。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聚全市之力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为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注入强劲的AI动能。
有媒体报道中特别提到,此次挂牌之前,浙江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已批复同意温州市数据局加挂温州市人工智能局牌子。
“责任到局” 全面发力人工智能赛道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AI)已经扑面而来。从手机应用、智能音箱等智能助手,到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再到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智能体以及更多AI原生产品和服务……当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新潮科学概念的时候,它却正在加速渗透到千行百业,深度改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成了火热的新赛道、新风口。
温州市高规格召开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并成立人工智能局,意在通过全面发力人工智能赛道,与杭州、宁波一道,构成浙江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铁三角”。官网信息显示,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内设机构中设有技术创新处(人工智能产业处),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宁波市数字经济局)内设机构中也有技术创新与人工智能处(未来产业处),相对于杭州和宁波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责任到处”,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干一场的温州则另辟蹊径选择了更高规格的“责任到局”。
围绕这一全市重点工作成立了专门政府机构,但没有大幅增加编制,而是采取了在职能相近的温州市数据局加挂牌子的方式,就如温州市数据局(市人工智能局)负责人所言:“加挂人工智能局牌子,不是形式上的机构叠加,而是城市未来发展战略赋予的新使命,未来将全面放大‘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的协同效应,助力温州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据报道,温州市人工智能局的主要职责包括,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政策,统筹推进全市算力、语料、算法等相关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牵头推进全市“人工智能+行动”,以及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人才引育服务等。
这种做法在近年机构改革中较为常见,不过,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份浙江省委组织部发布的《“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拟表彰人选公示通告》中有一位职务为“宁波市人工智能局副局长、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推进处处长”的干部,只是官方公开信息中有关“宁波市人工智能局”的资料很少,我们无法获知更多细节。但很显然,宁波也在围绕人工智能布“局”,而浙江首个获省委编办批复并挂牌的市级人工智能局,现在已经落在了温州。
挂牌人工智能局的同时,温州还公开发布了《温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温州市推进“人工智能+制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温州市推进医学人工智能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以及温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任务清单。总之,三年后有肉眼可见的大变化,尤其是在制造、教育、医学等重点领域。
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 重磅“押注”人工智能
2024年GDP9718.85亿元,常住人口为976万人,站在了跨越攀登的重要历史关口,温州今年“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2025年全力冲刺‘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常住人口),以奋战奋进姿态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
杭州和宁波两强地位无可撼动,“全省第三极”的确是温州市能力可及的最高目标。现在,温州要为打造“全省第三极”注入强劲的AI动能,把人工智能提升为影响这座城市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不得不说,温州这座以敢为人先闻名的“民营经济之都”,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又一次表现出了其一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历数过去几十年间,在把握时代趋势上,温州每一步都踩对了点,关键是还能先人一步。比如,这里曾经诞生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中国第一个专业市场、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温州挂牌成立了浙江省首个“人工智能局”,郑重其事地把人工智能视为:抢占“勇立时代潮头”的新赛道、激活“城市跨越赶超”的新动能、打开“产业涅槃重生”的新空间。
瞧这架势、这定位,温州显然是要大干一场,而且,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
综合现有信息来看,志在打造“全省第三极”的温州,这次重磅“押注”人工智能,应该是又押对了。今年初,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浙江人工智能企业火爆出圈,就在外界惊叹于在这般已经藏不住的实力之时,浙江趁热打铁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培育人工智能万亿级产业。浙江省的规划是,以杭州市、宁波市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覆盖芯片、服务器、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而在近日召开的十五届浙江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就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又明确提出“让人工智能成为创新浙江的最鲜明标识”。
一场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比拼已经悄然展开
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与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列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如今又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一道被视为21世纪三大尖端科技。正因如此,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事关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今年“具身智能”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8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也就是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一周时间,温州市人工智能局挂牌成立。无须讳言,温州这一率先行动,显示了这座城市发展人工智能的定力、决心和抱负,但另一方面,发展人工智能并不必然意味着统统都要设立人工智能局,所以,不必过分拔高其意义,其复制价值也有待观察,正如浙江日报评论所言:期待温州这块“新牌子”蹚出“新路子”。机构设立只是起点,通过以最优服务、最好生态、最佳政策为企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阳光雨露”,新机构才能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多地密集就人工智能出台“硬核”措施。去年12月,《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印发,目标直指“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今年3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意在推动广东省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4月,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对外正式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的实施方案(2025)》。8月,苏州为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出台了《加快推进“AI+制造”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目标一个比一个高,理想一个比一个远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没有哪座科创实力走在前列的城市愿意错失机遇,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比拼已经悄然展开。
话又说回来。高大上的人工智能,不是头部城市的专属竞技场,而是有志于此的所有城市的大舞台。就如温州,在省内不及杭州和宁波,但也发展形成了独到优势和特色,现在通过设立“人工智能局”以求破局,与杭州、宁波站到同一列。温州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最大的启示或许在于:攀登高峰,起点低一点没关系,怕的是观望或者光等着抄作业。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君 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