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作为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场平行论坛同步拉开帷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代表,分别围绕“数智赋能”“光影解码”“场景焕新”“生态重塑”
四大核心主题,聚焦AI技术应用、微短剧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为从业者带来对光影世界的思考与探索。
少用一点AI,回到思想表达的本质
“曾经,管装颜料的发明,为创作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实现随时随地绘画。现在,更强大的AI成为新工具,创作者该如何使用它呢?”电影场景设计师马可·登蒂奇提出的问题,也是现场众多嘉宾思考的主题。
曾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乔尔·海尼克,在屏幕上分享了几个奇幻风格的短视频。“这些都是AI创作的片段,我相信AI正在探索新的可能性,最终一定能制作生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乔尔·海尼克认为,随着AI使用成本不断下降,文化产品的生产门槛也会同步降低,普通人也能创作并发布文化产品。
腾讯开悟平台负责人刘林认为,AI与人类的组合在文化场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很多人可能不会去拍电影,但AI会把他们的创意、思想和灵感展现出来。”刘林表示,一个人创作电影、一个人就是一家电影公司,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普遍。
AI技术应用越发普及的背景下,人的掌控感与AI的边界也成为热议的话题。马可·登蒂奇谈到,人对AI工具的控制在未来至关重要,“一个工具帮助人创作的时候,我是欢迎的;但是取代人类的时候,就要对它进行控制。”
马可·登蒂奇认为,AI可以成为创作者、扮演演员、生成场景,但最后的结果需要经过艺术家选择。“这个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艺术家手中,我们一定要自己去思考、去做决定。”
电视剧《三体》导演杨磊用“减法”回应上述话题。在制作“宇宙闪烁”这一剧情画面时,软件中的特效堆积了三四百个轨道。“最后一点点减下去,发现简单的表达更符合原本的想法。”杨磊认为,AI应用需要保持边界,“留白的地方,也是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少用一点AI,回到思想表达的本质,可能更接近我们想要的效果。”
无论是微短剧还是长剧,都值得表达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传统的电影、电视等艺术载体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在“场景焕新:文化消费新趋势与新机遇”平行论坛和“生态重塑: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挑战”平行论坛上,不少与会者热议微短剧带来的可能性。
“现在人们非常重视情绪价值。很多电影人困惑,电影能够像微短剧一样满足情绪价值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电影从诞生那天起,就在持续适应观众兴趣的改变。“当前电影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电影人不能保守,而要用开放的心态研究消费场景的变化,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如何吸引观众。”
情绪价值,离不开真挚情感的流露。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认为,传统影视长片应当坚守真实质感,坚持用真实叩问真实的创作理念,“创作没有捷径,只有不断走近、深入理解,才能实现文明对话。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的画面,而是真实的对话。唯有真实,能够让我们真正看到彼此。”
“微短剧的发展以及精品微短剧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提醒和鞭策。”演员唐嫣直言,微短剧的表演方式给长剧演员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根据时代的需求,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
“我觉得一个蓬勃的行业必须是百花齐放的。”唐嫣认为,无论是微短剧还是长剧,都值得表达,“微短剧的快速发展为所有的创作者,包括演员在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