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小红书在上海举办首届“小红书创作伙伴大会”,宣布上线“买手橱窗”。
该产品被定义为“24小时不打烊的精品买手店”。
拥有千粉以上的小红书创作者均可申请该功能,在“选品中心”挑选好物,自由布置商品展示空间。
此外,橱窗还具备私域场景的能力,用户可以通过私信或群聊分享橱窗,买手也可以在自己的粉丝群顶部设置自己的橱窗入口。
“买手橱窗”将在新的主入口“小红书市集”主页中成为固定栏目。
“在小红书的发展中,所有的创作者伙伴,不只是见证者,更是我们的‘合伙人’。”小红书CMO之恒在现场致辞道,“作为平台方,我们希望建设出更完善的产品、链路、工具、策略和政策,帮助真诚分享的创作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小红书创作者兼具种草与买手双重身份。
今年以来,小红书平台上拥有种草和买手双重身份的创作者数量是去年的2.1倍,其收入是去年的3倍。
买手是小红书电商生态中的特色角色,由优质原生创作者进化而来。
自2023年小红书首次提出“买手时代”以来,买手群体在小红书社区中蓬勃生长。
今年上半年,直播买手数是去年的1.7倍,销售额超过千万的直播间是去年的1.6倍。
大会还公布了为买手提供的三大扶持政策:
首先,新开通买手橱窗并完成商品上架的创作者,将获得专属佣金减免权益。
其次,小红书将投入亿级流量资源扶持。
第三,亿元级规模的“宠粉券”将提供给完成相应的直播和橱窗任务的买手。
橱窗,并不是一个新鲜功能,在许多内容平台上,都有类似的功能。
小红书此举,在舆论看来,似乎和抖音越来越像了。
小红书本次上线“橱窗”产品的背后原因可能是什么?
对内容平台而言,“橱窗”产品起到了哪些作用?
在商业化等方面,小红书和抖音是不是越来越像了?
抖音的这一商业化路线有什么负面影响吗?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陈婷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橱窗,其实是内容平台走向电商化的一个“地标”。
不独抖音有,微博也有,微信小店本质上也算是一种橱窗。
事实上,较之此前的各种电商化官宣,上线“橱窗”,意味着小红书用转型电商的“互联网传统”,表明实质上的全面拥抱电商。
抖音也好,小红书也罢,又或者是其他内容平台的“橱窗”,都是内容创作者在做各种电商引流的一个落子而已。
粉丝不必在直播或热播内容同时去购物,而可以在内容创作者建立良好口碑后,成为日常粉丝购物。
特别是复购的合适落点,类似于货架电商的开店,只是更偏重于粉丝经济。
是否越来越像抖音,其实不重要。
互联网行业同样适用于“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原则。
平台在外形上的神似,并无问题。
商业模式上,抖音走的是泛娱乐引流带货。
小红书则是垂直内容种草,有一定的内容隔离。
这也让看似相似的商场,由于售货员话术和专业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样的销售氛围。
整体而言,橱窗功能上线,并不会改变什么,不过是一种功能服务。
只是选品上,平台需要有更多资格审核和监管,尽可能避免侵害消费者权益。
这一点,对于任何类型的电商平台,都是一样。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