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事情是命中注定,只要不断尝试就有机会逆天改命。”
9月27日,雷军第六次站在聚光灯下,带来主题为“改变”的年度演讲。
这场3小时的直播,延续前两年“成长”和“勇气”脉络,分享小米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的转型的心路历程。
全程可以用高潮迭起形容,微博热搜也被雷总的金句刷屏了。
当雷军手持小米17 Pro系列,点亮背部屏幕的那一刻,现场气氛到达最高点。
没错,这么多年来,我们早已习惯圆形和方形Deco,终于有那么一款直板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元素。
它不仅是一块屏,更是一个信号,给智能手机未来形态,带来全新想象。
打破常规
多一面,更精彩
回顾智能手机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由屏幕所驱动的交互革命。
2007年,第一代iPhone横空出世,用电容触控干掉了物理键盘,开启了智能手机新纪元。
后来,小米推出首代全面屏概念手机MIX,带领行业进入全面屏时代,此后十年间,智能手机的创新主要围绕“屏占比”展开。
近几年,折叠屏手机的繁荣,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创新路径。
然而,不管是大折叠小折叠还是三折叠,更多是形态创新,本质上还是大屏的使用逻辑,在交互层面依然延续原有的思维,并未提出突破性的新的理念。
显然,智能手机行业似乎已陷入创新瓶颈,每年新品发布,无非是处理器升级、摄像头增加、屏幕尺寸微调。
然而,小米17 Pro系列的背屏设计,打破了这一僵局。
这块妙享背屏,创新之处不在于简单增加显示面积,而是通过前后双屏的协同,创造了新的交互维度。
不仅可以显示各种动态通知,无需翻转手机就能掌握信息,还能直接用后置摄像头自拍,充分发挥徕卡影像系统的实力。
甚至能用“便利贴”功能,把重要事项贴在上面。
除了交互方式的改变,这块背屏还能给到满满的情绪价值。
官方提供了各种风格的背屏主题,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
无论可爱萌宠、二次元痛机,还是Labubu,只要你想得到,它就能自定义成任何风格,每一次翻转都是惊喜。
创新
从追赶到超越
在iPhone 17发布之前,就有传闻称,苹果把镜头矩阵区域做成背屏,没想到最终苹果没做,反而被小米实现了。
实际上,提出背屏的创意不难,难的是将它实现。
这看似轻巧的一笔,实则牵动着一系列复杂命题,是对手机厂商的技术能力的终极考验。
小米之所以能攻克难题,正是凭借在底层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以及生态协同能力的深度布局。
考虑到背屏的功耗需求,小米带来新一代硅负极解决方案,采用L形封装异形叠片电池技术,16%含硅量。
最终,小米17 Pro Max塞进了一块7500mAh超大电池。
当然,小米17 Pro系列的创新远不止背屏。
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显示效果,屏幕用上了最新的M10发光技术,尤其在红色发光主材上取得突破,发光效率达到全球顶尖的82.1 cd/A,远超最好的进口发光材质。
独家的“超级像素”,突破OLED技术瓶颈,每个像素点首次放下RGB三个子像素点,清晰度媲美传统2K屏,并且功耗降低了26%。
满足用户清晰度和省电全都要的愿望。
影像方面也不断突破,首发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带来堪比专业相机的动态范围,堪称逆光之王。
这些创新并非源于参数的堆砌,而是源于对用户真实场景的洞察与供应链能力的把控。
当苹果还在“补课式”地引入快充、高刷、AI等安卓沿用多年的配置,小米已逐渐从硬件堆叠转向用户体验重构。
不是照搬供应链技术,而是思考用户需要什么,再去和供应链想办法实现。
这种思路的转变,正是小米持续突破创新瓶颈的关键。
坚持长期主义
小米真的变了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近几年,无论手机、芯片,还是汽车,小米总能“上牌桌”?
现实并非爽文,小米靠的不是运气,答案藏在其长期主义策略中。
在年度演讲上,雷军用了一个特别朴实的比喻,他将造车和重启造芯比作“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并坦言压力巨大。
这话听着轻巧,可懂的人都知道,这哪是供孩子上学,分明是往火炉里扔现金,烧的是钱,熬的是命。
过去五年,小米研发投入累计超千亿元,并计划未来五年再投2000亿,堪称史无前例的战略投入。
在造车上,作为行业新人,小米用造手机的“狠劲”,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三电系统投入超150亿,最终才换来小米SU7和YU7的成功。
按照雷军的说法,为了给小米SU7让路,SU7 Ultra差点夭折。
造车的同时,小米自研高端芯片项目,几乎是同步启动,压力加倍。
“我知道自研SOC有多难,绝对是九死一生。”雷军在年度演讲中表示。
经历过松果失败后,第二次造芯的小米将目标锁定在了高端SOC,构建一支 2500人团队,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累计研发投入超135 亿。
即便团队里出现了质疑的声音,雷军也明确回答:小米造芯绝对不会动摇!
最终,玄戒O1的成功量产,不仅填补了内地高端制程芯片的设计空白,更构建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垂直整合能力。
在雷军的规划中,小米造芯至少坚持十年,至少投入五百亿。
如果把视野放到更宏观角度,一个清晰的飞轮正加速旋转。
造车和造芯,并非孤立的支线故事,而是拼凑“人车家全生态”主线的关键碎片。
自研芯片为汽车提供生态协同底座,而造车业务带来的现金流,最终反哺芯片业务,形成正向循环。
小米的“双线作战”,不仅是一场关乎自身未来的博弈,更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雷军在大屏上打出的那句:你只管努力,其他交给天意。
不管是汽车还是芯片,坚持长期主义的小米,都一眼看到了十年后甚至更久。
显然,小米不再是一家单纯的手机或互联网公司,而是正在演变为一个集硬件、软件、核心技术于一体的全栈式科技巨头。
就像雷军调侃的那样:五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十五岁的小米更是充满想象。
让我们共同期待,小米在未来能带来更多突破性的改变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