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北农大立大功!藏绵羊基因密码被破解,未来人类将学会新技能
创始人
2025-09-29 10:40:53
0

前言

青藏高原以寒冷、低氧、强紫外线的极端环境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原来客在此常需依赖氧气瓶与防晒霜应对不适,而藏绵羊却已在此自在生存三千余年。

这些与牧民共生的生灵,凭借演化出的“三防”能力成为高原生存的典范。

深入探究藏绵羊的基因密码,不仅能揭开其适应极境的奥秘,更能为高原畜牧业发展、人类高原适应研究提供关键启示。

更夸大的说,正是有了这些高原生物的存在,在高原居住的同胞才能生存至今。

藏绵羊与它们的“基因铠甲”

站在青藏高原4500米的垭口,寒风裹着雪粒打在脸上,似细针轻刺。

掏出血氧仪查看,数值往往会低到让平原来的“小土豆”感到心慌,这里的氧气浓度仅为海平面的12%至15%,就连呼吸都需比平日更用力。

正午的太阳更具穿透力,紫外线指数常突破10,即便涂抹高倍防晒霜,暴晒半小时也会觉皮肤发烫。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藏绵羊却活得格外自在。

它们无需羽绒服保暖,不必背氧气瓶供氧,即便在零下20摄氏度的清晨,仍能在草甸上悠然啃草。

高原上的“生存高手”虽多,藏羚羊、牦牛皆有适应本领,但藏绵羊却成为人类研究高原适应的“最佳样本”,核心原因在于它们跟随牧民在这片土地生活三千余年,自驯化之日起,便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

相较于带着装备“闯高原”的外人,藏绵羊更像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它们的每一根羊毛都是天然保温层,可抵御刺骨寒风;血液中暗藏的“机制”,能在低氧环境下高效运输氧气。

这份“天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三千年间一代代藏绵羊在极端环境中演化的结果,不适应者被自然淘汰,留存的都是携带“抗逆”基因的强者。

这便是自然选择的力量,比任何人工培育都更具耐心与精准度。

生物基因里的“护生符”

藏绵羊“抗冻抗缺氧”的本领,究竟藏在基因的哪一段?相关研究团队耗费心力,才解开这一“密码”。

研究思路极具逻辑性:要探寻差异,必先开展对比。

团队收集了924只绵羊的基因数据,既包含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藏绵羊,也涵盖低海拔地区的普通绵羊,甚至纳入70只野生绵羊样本。

仅拥有数据不够,团队还特意筛选出450只带“小尾特征”的绵羊,这是藏绵羊的典型标志,相当于为研究加装“精准筛选器”。

最终研究发现,两个基因区域尤为重要:一个位于第15号染色体,包含HBB基因;另一个位于第25号染色体,包含EGLN1基因。

这两个基因的作用颇具科学趣味,HBB基因负责合成β-珠蛋白,而β-珠蛋白是血红蛋白的“核心组件”。

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载体”,β-珠蛋白功能越强,“载体”运输氧气的效率越高。

研究还发现,高海拔藏绵羊中,93%均携带HBB基因的“A单倍型”,该单倍型使血液氧气饱和度比低海拔绵羊的“B单倍型”高出1.5倍以上。

大白话来说,就是藏绵羊的血液比普通绵羊更“擅长携氧”。

而EGLN1基因则类似身体的“氧气传感器”,当环境中氧气含量降低时,它会调节一种名为“HIF-α”的蛋白质,助力身体逐步适应低氧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群中,EGLN1基因也存在类似变异。

这表明不同物种在适应同一种极端环境时,可能出现“趋同选择”,即科学家所说的“趋同进化”。

这种跨越物种的“共性”,尽显生命演化的神奇。

温暖高原未来

厘清藏绵羊的“三防基因”,并非仅为满足科研好奇心,其对高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切实意义。

过去牧民选育种羊依赖“经验判断,观察哪只羊体格健壮、冬季不易患病,便选其作为种羊。

如今有了基因研究支撑,选育工作更趋“精准”。

一旦我们明确HBB基因的“A单倍型”具备抗低氧能力后,可针对性培育携带该基因的藏绵羊,提升羊群存活率、稳定羊肉品质,甚至优化羊毛保暖性。

对牧民而言,这并非实验室中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切实提高收入、减少损失的“实用技术”。

更具价值的是,这项研究还能助力人类理解自身的高原适应机制。

当前前往高原旅游的人群日益增多,许多人担忧高原反应,比如头痛、胸闷、失眠,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此前研究已发现,平原人群进入高原易出现反应,与EGLN1基因变异存在关联。

若能延续藏绵羊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明晰人类基因与高原适应的关系,未来或可开发更有效的“高原适应方案”。

自然用三千年时间为藏绵羊打造这套“基因铠甲”,科技的作用从不在于“凭空创造”,而在于“读懂自然”。

解读藏绵羊的演化智慧,再以科学方式助力其更好生存,同时帮助人类更和谐地与高原共处。

当前基因组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如提升奶牛产奶量、增强肉牛抗病性等,藏绵羊研究仅是其中一例。

这些技术的核心逻辑,始终是“尊重自然规律,以科技优化进程”。

正如高原牧民与藏绵羊三千年来相互陪伴、彼此适应,科技为这份“共生关系”增添助力,让这份温暖的联结走得更远。

结语

科研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论文中的公式与数据,更在于走进草原、深入牧民生活,让极端环境中的生命更自在地生存。

藏绵羊身上的基因密码,实则是自然写给人类的“启示录”,关乎适应、关乎坚持,更关乎生命与环境之间那份朴素而深刻的平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固... 固态电池越来越近了。 在最近几个月,国内固态电池的进展与动向以及量产计划等相关消息越来越多,《202...
以“产业出题、人才解题”模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如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
星网宇达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星网宇达(002829)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原创 一...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一个不明物体在地球附近徘徊了好几十年,科学家现在才发现它。 据了解,...
微信新功能上线!网友:正好假期... 据“微信派”(微信官方公众号)28日发布推文显示:微信推出新功能。 聊天,能动了 提问,微信哪些地方...
24亿元!星河动力完成国内民营... 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河动力)9月28日发布消息称,近日公司完成D轮融资,融资总额...
原创 西... 前言 青藏高原以寒冷、低氧、强紫外线的极端环境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原来客在此常需依赖氧气瓶与防...
原创 中... 印度这几年总爱跟中国比,总觉得自家有几样东西特别拿得出手。 印度人聊天时就爱列举这些“四大优势”——...
全面对标苹果,雷军的自卑与自信 这次改名“赢麻了”? 撰文/ 孟会缘 编辑/ 黎文婕 排版/ Annalee “大家也知道我们为什么...
王文京:根据万家企业经验总结出... 来源:管理智慧 导读 数智化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一场发生在当下的、深刻的商业实践。对于每一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