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如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近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完成复赛。这场覆盖全国、聚焦前沿的国家赛事,以“产业出题、人才解题”的创新模式,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强磁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催生出一批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性成果。其中,福建省凭借高规格项目布局、高水平团队参与及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成为区域创新的突出代表,生动诠释了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人才源头活水”的创新活力。
赛事全景:聚焦“四个面向”,打造创新需求“强磁场”
作为我国博士后领域最高规格的创新创业赛事,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自启动之初便明确核心定位——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博士后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搭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对接平台。
本届揭榜领题赛紧扣国家“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战略导向,精准锚定产业升级的核心痛点。大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材料与石油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七大重点领域,面向全国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科研院所征集技术需求,最终发布766个张榜项目,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其中成功揭榜的奖励金额达9000余万元,单个项目最高悬赏超千万元,展现出企业对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与真金白银的投入决心。
赛事采用“企业发榜—全球揭榜—精准对接—路演比拼”的全流程机制。前期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动员企业“出题”,张榜覆盖芯片制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要环节;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海外团队的关注,经过两个月的精准对接,508个项目共征集到894个揭榜方案;最终334个方案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涵盖基础研究突破、工艺优化升级、应用场景拓展等多元类型,既有前沿技术的“从0到1”探索,也有成熟技术的“从1到N”产业化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赛事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创新性,更强调“解题”的实效性——所有揭榜方案需明确产业化路径与预期效益,评审环节引入企业技术负责人、投资机构专家、行业学者组成的“跨界评委团”,从技术可行性、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维度综合打分,确保“揭榜”真正转化为“解题”,“成果”真正赋能“产业”。
福建实践:高规格布局下的区域创新样本
在全国赛事版图中,福建省以“组织力度大、项目质量高、团队实力强、转化效率高”的特点成为区域创新的标杆。数据显示,福建省共组织135家单位发布167个张榜项目,计划总投入超11亿元,项目数量与投入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重点聚焦新材料与石油化工(49项)、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32项)、新一代信息技术(30项)三大优势领域,与福建“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六四五”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高度契合。
福建企业的“出题”紧扣生产实际中的“硬骨头”。例如,作为全球运动鞋服龙头的安踏集团,针对玄武岩纤维这一新型高性能材料在鞋材应用中的痛点——染色难(传统染料难以附着)、热返印花工艺不足(高温易导致纤维脆化),发布《玄武岩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需求,计划投入数千万元攻关材料改性技术;泉州地区的纺织机械、石油化工企业则围绕智能化改造、绿色工艺升级等需求发布126个项目,占全省揭榜总量的75.4%。这些需求既反映了企业对技术迭代的迫切需求,也为博士后团队提供了“真问题、实场景”的攻关方向。
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201支团队的810名参赛者,其中525人拥有博士学位、246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形成了一支以青年领军人才为核心的“解题天团”。这些团队既有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力量,也有企业研发中心的工程化团队,更有跨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小组。福建省内高校与科研机构表现亮眼,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的博士后团队共提交揭榜方案近百个,覆盖超半数省内张榜项目。
赛事注重“以赛促转”,通过举办“揭榜方-发榜方”闭门对接会、技术路演、产业园区考察等活动,推动供需双方深度沟通。最终,31个团队与福建发榜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其中泉州凭借97家参与企业、126个揭榜项目、40个入围总决赛方案的活跃表现,成为省内创新“核心阵地”。例如,某石化企业与厦门大学团队合作的“高性能聚烯烃催化剂开发”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投产后将降低进口依赖度30%;泉州纺织机械企业联合哈工大团队研发的“智能织造生产线控制系统”,有望将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
在众多参赛项目中,多个直击产业痛点的精品案例,集中展现了博士后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学研协同的倍增效应。
如,安踏发布的《玄武岩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需求提出“解决纤维染色均匀性差、印花工艺高温易损伤的难题”,武汉纺织大学李晶晶博士团队提出“同轴共捻分层复合纺纱方法”,解决了玄武岩纤维纺纱难题。又如,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发布的需求提出“在低温近常压下实现顺酐转化率超99.9%、丁内酯收率超97%”,嘉庚创新实验室阮朋朋博士团队筛选总计上千种合成配方与加氢工艺条件,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降低半导体级γ-丁内酯成本,规避高能耗问题。
赛事价值:以“揭榜领题”模式激活创新生态的深层意义
本届揭榜领题赛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竞赛,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需求牵引创新、市场评价成果”的新型科研组织机制,为破解产学研脱节难题提供了鲜活的参考范例。
各地政府通过赛事精准捕捉产业需求,针对性出台支持政策。例如,福建省将入围总决赛的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优先支持范围,对落地转化的团队给予场地、税收、融资等配套优惠;部分地市设立“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对获奖项目提供早期投资。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通过张榜将自身无法独立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向全球,避免了“闭门造车”的低效研发。数据显示,本届赛事中70%的发榜企业表示“揭榜方案比内部研发进度快1至2年”,部分项目甚至实现了“当年对接、次年量产”。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激发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博士后团队通过解决真实产业问题,将实验室理论转化为工程化方案,既提升了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也积累了产业化经验。许多参赛博士表示:“相比传统科研项目,揭榜领题更贴近市场需求,成果的落地感更强。”这种“问题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助于锻造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活动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再次证明“产业出题、人才解题”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从福建的实践到全国的探索,博士后团队正成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先锋队,产学研协同正在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未来,随着赛事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这场“揭榜攻坚战”将为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余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