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固态电池要来,汽车电池弹射可以休矣
创始人
2025-09-29 13:41:13
0

固态电池越来越近了。

在最近几个月,国内固态电池的进展与动向以及量产计划等相关消息越来越多,《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别。

GGII数据表明,中国固态电池全链条产业规模(含陶瓷电解质、CNT导电剂、硅基负极等)正在快速攀升,材料需求量将以万吨级、设备投资以百亿级计。

业内也给出了“市场份额的预判”——中国企业将成为固态电池时代的重要玩家。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市场份额中,宁德时代以37.5%的占比遥遥领先,比亚迪以15.7%位列第二,两者合计占据超53%的市场份额,再加上中创新航(4.6%)、国轩高科(2.3%)、欣旺达(2.1%)、亿纬锂能(2.1%),中国企业整体占比将突破65%,远超韩国企业(LG 12.6%、三星4.8%、SK On 4.8%)与日本企业(松下4.7%)的总和。目前消费者对固态电池期望很大,很多消费者喊出了等固态电池出来了再买车的口号。

液态电池由于使用了液体电解质,一旦出现温度过高、短路、漏液等问题后,电池的温度瞬间会达到一种很高的程度,这足以引发安全事故。

固态电池因为它采用了固体电解质,不活跃,从根本上杜绝了短路、漏液、失温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固态电池替代液态电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性更高。

在固态电池瞄准电池技术的变革发力解决电池热失控、自燃这一问题之时,有厂商想到了一些物理层面的创新。

根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均胜电子共同推出电池弹射技术。从测试视频可以看到,在模拟电池热失控的极端场景下,用气体发生器驱动,可以快速将电池包整体弹出,技术原理与安全气囊弹出比较类似,可以将电池这一主要的火源与乘客舱快速隔开,为车内人员逃生赢得至关重要的黄金时间。

据介绍,该技术可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于 1 秒内将电池弹出车身,实现车电分离,能将电池抛至车身外 3-6 米的安全区域。

该技术一出,就引发了巨大争议,最直接的担忧便是次生灾害问题,点赞最高的网友评论是:该技术让“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有了现实新解。

“弹射出去的电池车点燃了旁边的车,旁边的车又把电池弹射出去,然后一辆接一辆就像过年放鞭炮一样。”有网友就畅想了这样一种未来该技术引发的极端场景。

随着争议的放大,视频中提及的研发机构“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很快出面澄清,表示这仅仅是一项非常初期的技术测试和概念探索,远非成熟、可推向市场的产品。而此前被传为合作方的知名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均胜电子”,也明确否认参与了此项开发。

某种程度上,电池弹射的争议在于,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为了避免自己的车起火被烧,选择把风险转嫁给公众与社会,如果是在人多车多拥挤的路段,一旦弹射烧毁旁车与打到行人,这其中的后果,谁来承担?你的命是命,别人的命是可以随便为你的安全牺牲的?

其次,该技术某种程度上,是把新能源车的热失控、自燃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标签无限放大,本身就是对车企电池技术的一种污名化。

现在肉眼可见的一个事实是,电池安全技术在不断进步,这也是新能源车销量不断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一项技术与我国努力提升电池安全标准的这种目标相悖,电池弹射技术,本身对车企与车主有双重心理暗示——有了电池弹射,车主可以转嫁风险,车企也可以在电池技术上降低安全标准。这种倾向与我国努力提升电池安全标准的发展方向不符,与现在国内电池安全新国标冲突。

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正式发布,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中,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强制要求,对热失控零容忍,针刺加热都不怕。

也就是说,未来所谓热失控、自燃、起火、爆炸的电池是不符合出厂要求的,车企搭载这类电池上路也是不符合上路要求的。这样的车还没出厂就已经违反规定,不能上路了,你这样一项技术,给哪个冤大头用?

固态电池要来,电池弹射可以休矣

关键的一点是,从目前的电池发展趋势来看,固态电池越来越近,2025年9月,随着丰田官宣“2026年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以及国内众多厂商发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迭代竞赛正式进入冲刺阶段。从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赣锋锂业到奇瑞,再到国轩高科到韩国LG、三星,再到日本丰田、松下,各国头部企业纷纷公布研发与量产时间表。

为什么要研发固态电池?因为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更高(续航可轻松突破1000公里)、充电速度更快(10分钟充满)、安全性更强(无电解液漏液风险、无自燃风险)的优势,这些特点恰好击中了当前纯电车的核心短板与痛点。

从去年奇瑞发布的固态电池展示来看,切掉一个电池的一个角,不起火不冒烟,还能供电,说明国内已经把固态电池电解质的稳定性做到了较高水平。

中国将是全球固态电池研发中,最关键的一股力量,而固态电池能最大化降低电池热失控自燃风险,因为固态电池由于其内部不再有液体,而是类似于“果冻”的固体,液态电池发生撞击使电池电解液体渗漏,易燃,高温,易引发燃烧或爆炸,固态电池这里的风险大大降低。

伴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与安全标准提升,以及相关新标准也在倒逼车企在电池技术安全性上不断深耕,电池将会最大化降低自燃风险。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电池弹射其实本身与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不符,与确保社会公众安全第一性的原则不符,也与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国标要求不符。从极端的情况下来看,即便出现了电池热失控,发生起火与自燃,那么弹射也应该是打开车底舱门,电池往车底下弹出,而不是侧面弹出。

技术创新要兼顾社会安全与道德伦理,这是一个基于人性化与社会安全考量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从技术弹射方式、电池技术安全新国标、还是新能源车电池技术向固态电池方向迈进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电池弹射技术都可以休矣。

在过去,新能源车企在单踏板、隐藏式门把手、电子后视镜等功能创新上遭遇了很多的诟病与争议,在过去遭遇广泛吐槽甚至救人打不开车门的极端案例情况下,厂商一意孤行上隐藏式门把手,如今已经传出监管层或在酝酿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

电池弹射也是类似。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兼顾现实场景与社会公众安全进行创新思考。

从目前引发的巨大争议来看,车企的创新要看准政策方向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方向,也需要兼顾社会公众安全与人性化理念,而不是闭门造车,这是值得厂商纠正与反思的一个现象。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德地图升级“鹰眼守护”预警系... 9月28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地图在北京联合发布“鹰眼守护”预警技术。 该技术作为国家重点...
智见未来:科技启示录(系列七)... 人工智能(AI)正加速从试点走向企业级部署,生成式AI的突破推动了组织在技术架构、运营流程和人才能力...
内衬耐磨陶瓷片 这是(18897993153)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内衬耐磨陶瓷片:工业耐磨领域的理想选择 ...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重庆综...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正深刻重塑产业发展格局与社会治理模式。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规范对齐时代:GPT-5 断层... 张昊然,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博士一年级学生,主要研究兴趣为大模型推理和可信人工智能。 去年 1...
原创 固... 固态电池越来越近了。 在最近几个月,国内固态电池的进展与动向以及量产计划等相关消息越来越多,《202...
以“产业出题、人才解题”模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如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
星网宇达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星网宇达(002829)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原创 一...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一个不明物体在地球附近徘徊了好几十年,科学家现在才发现它。 据了解,...
微信新功能上线!网友:正好假期... 据“微信派”(微信官方公众号)28日发布推文显示:微信推出新功能。 聊天,能动了 提问,微信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