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南方科技大学建校15周年。来自深圳两所大学的三位教授继《云身》之后,再度联手献上第二部原创科幻哲理剧《量子幽灵》。该剧于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音乐厅进行首轮演出。
《量子幽灵》一剧得到深圳市委宣传部支持,由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文联和深圳大学联合出品。该剧由尹迪、陈跃红和吴岩三位教授担任编剧,为“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此次演出由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吴熙教授担任导演,由毕业于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等专业院系的演员担纲演出。该系列首部作品《云身》已在大湾区上演11场,剧本获得2024年人民文学奖(特殊文体奖)。
此前《云身》的故事背景设定于2050年,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四位身陷囹圄者卷入一场人类的终极危机。而《量子幽灵》则将故事延伸至2060年,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类高度相似的新型硅基人被制造出来。围绕是否应当以硅基人替代人类这一议题,各国政府和资本集团内部产生了激烈争论并形成不同派别。在巨型跨国资本联合体“公司”的推动下,硅基替代计划正式启动,这一举动引发了资本集团内外部激烈的矛盾和尖锐的冲突。这些冲突最终导致了核心实验室的大火和长达数十年的追踪与逃亡。
本剧编剧之一、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原院长陈跃红认为,科幻三部曲是一个递进关系。在此前的《云身》中,碳基人与硅基人之间虽有伦理和文化冲突,但至少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然而到了《量子幽灵》中,颠覆性的技术加持使得硅基人替代碳基自然人的进程加速,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危机迅速加剧。在陈跃红看来,《量子幽灵》的主题仍是关于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冲突。
本剧编剧之一、深圳大学副教授尹迪认为,《量子幽灵》是一个建立在科学假说之上的科幻故事,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想象。科技是伟大的,它在两部作品中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然而当这种改变带来了侵蚀和异化,尤其当科技被滥用和被利用时,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所以虽然《量子幽灵》的整体氛围是沉重压抑的,但剧中所有人类都是积极的行动者,他们身上有着坚韧的意志和人性的闪光。
本剧编剧之一、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提到,“量子力学”这个词汇近年来已经成为戏剧影视和科幻界内部的特殊名词,“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成为一个惯用语。但《量子幽灵》一剧试图打破这种肤浅的对科学名词的套用,试图从真实的技术发展方向上阐明有深度的伦理、社会和人性文化观点。
作为本剧导演,吴熙则认为《量子幽灵》是一个藏着很多谜题的剧本,其中隐藏的意义需要观众们在剧场中自行解读。观众对剧作的感悟很可能与其他观众差异很大,但这正是主创者所想要得到的观剧效果。因为对未来的感悟和想象,必然是多元和开放的。
该剧主创表示,深圳是一座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全新型的城市,深圳与南方科技大学都是量子科技的研究重镇。大力发展相关颠覆性科技的科幻原创,正在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共识。
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新文科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在这组作品中,三位教授将各自对时代和科技的感悟作为灵感,创作出一组有价值的戏剧作品,并通过教学与实践环节带动高校的戏剧艺术发展。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相信科幻哲理剧三部曲的创作和演出,将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又一个戏剧里程碑。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