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嘉兴1至8月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达448.5亿元,同比增长14.3%,显示产业快速扩张。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有句话形容人工智能产业:“AI一年,人间十年。”从ChatGPT到DeepSeek,从虚拟算法到多模态大模型,AI正突破认知边界,重塑千行百业。
在这个技术爆炸的关键时刻,嘉兴也正以“一天一个版本”的迭代速度,在长三角人工智能竞技场上演着惊艳的“狂飙”——今年1至8月,嘉兴183家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实现营收448.5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市已投运算力规模占全省半壁江山以上。
7月29日,莲偶科技(海宁)有限公司的Visual-X视界VR(虚拟现实)眼镜首发。记者 王志杰 摄
这里不生产概念,只制造现象级的产业变革。从南湖区的浙江九识智配智能科技公司研发的无人物流车自动将快递配送到千家万户,莲偶科技(海宁)公司生产的VR眼镜让虚实边界彻底“破防”;从嘉善企业浙江福莱新材料公司研发的“电子皮肤”赋予机器指尖以触觉,到嘉兴一个个算力中心以“洪荒之力”支撑起智能梦想——曾经写在PPT上的未来,正在这里变成触手可及的实景。
嘉兴何以这么“会算”?
(一)嘉兴的底气在哪?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算力是基石。嘉兴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所在城市,早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算力竞赛中抢占先机。
在桐乡乌镇,“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超算中心,计算能力达到国内前三、全球前十水平。该项目所采用的“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技术,源自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领先成果,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绿色高效的算力支持。
截至目前,嘉兴已建成“乌镇之光”等3个算力中心,投运算力约占全省算力规模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在嘉善的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一批重大算力项目正全力推进。
算力如同数字经济时代的“电力”,而嘉兴正在成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发电厂”。
“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算力基础让嘉兴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有了充足的底气,那么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就让算力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让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赋能,始终是嘉兴工业前行的坚定方向与战略核心。近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标杆企业、人工智能服务商及“数智优品”名单,嘉兴入选5个应用场景,全省第3;5个应用标杆企业,全省第2;2个人工智能服务商,全省第3;7个“数智优品”,全省第2。
制造业叠加人工智能,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嘉兴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服务器、人型机器人等六大产业,加快在智能终端制造领域发力,打造特色AI产业集群。
“它的车头和厢体可快速分离,变身安防巡检车、冷链运输车甚至移动售货车,这就是我们的‘变形金刚’!”日前,记者走进尚元智行(桐乡)科技公司,销售副总唐凯强兴奋地介绍最新下线的白色T300无人厢式运输车。这台车将雷达和摄像头内置于车头,使得厢体容积提高50%,凭借500公斤的承载能力和200公里的超长续航,还未正式发布便揽下100台订单。
各家物流企业采购的九识无人车。嘉兴南湖高新区供图
由平湖华芯(嘉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打造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晶圆传输实现超大规模智能调度”案例,入选了2025年浙江省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该系统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AMHS“天车”——作为晶圆制造厂中的核心搬运系统,它被誉为芯片生产的“生命线”。
“当我们意识到全球95%以上的‘天车’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了整整30年时,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华芯装备作为首家自研国产“天车”的企业,在这个特殊的自动化领域已经深耕了9年。
从“制造”到“智造”,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产业基因的重塑与再造。
(二)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曾感慨:“互联网用了十年才学会理解用户,AI只花了三年就开始自我升级。 ”这句话精准捕捉了数字技术演进的速度差异。“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开启未来之门的“破题之钥”。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鲜明特色。2024年,桐乡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速20.1%,总量和增速分列全省第二和第一。桐昆集团入选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同时,桐乡作为工信部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正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建设。
南湖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已吸引深信服、国信数字等40余家数据企业落户。在嘉兴经开区的浙江锐鹰传感技术股份公司,一体式中空双编码器成为“爆款”。“它就像为机器人的关节装上‘眼睛’,通过提供高精度位置反馈,使其运动控制更加精准平稳。”产品经理范正伟说,这款产品今年的出货量有望突破十万台。作为高精度传感器领域的佼佼者,锐鹰传感瞄准人形和协作机器人赛道,成功实现技术突破,成为嘉兴AI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如今,全市像锐鹰这样涉足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企业已发展到10家以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产业落地,最关键的一步是应用。“以前是企业找市场,现在我们政府搭舞台。”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十大重点领域,嘉兴建立健全常态化人工智能赋能需求征集与应用场景发布机制,组织社会力量揭榜挂帅、合力攻关。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实现了“需求引导创新”的新模式。
今年5月发布的首批10大应用场景榜单已交出亮眼成绩单:在工业制造领域,良信电器(海盐)有限公司实现焊接、组装、测试、包装等全流程自动化,每产出一只微型断路器的时间从5.8秒压缩到1.5秒,效率提升近300%;在医疗领域,“嘉有名医”智能体能根据症状描述、检查报告为群众推荐对症的医生,有效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这些应用场景的落地,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痛点,更为AI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和展示窗。据了解,嘉兴还将集中发布第二批应用场景榜单,进一步拓展AI技术的应用边界。
戴上VR眼镜在元宇宙空间搭建立体美术馆,和机器人对弈象棋……在嘉善,校园刮起“AI风”,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成为课堂新日常。目前,嘉善已有5所学校成为全国“央馆虚拟实验”应用试点学校,9所学校成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省级、市级试点校。
“我市以‘小切口、深场景、实应用’为路径,精准破解制造业痛点,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制造业由‘数字化’向‘智能化’加速跃迁。”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嘉兴的科研平台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嘉兴拥有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清华柔性电子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提供坚实支撑。
从算力高地到应用蓝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要素如磁石相吸,在这片热土上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三)距离长三角人工智能应用高地有多远?
当前,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各地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AI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快速突破,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三角集中了全国458家AI上市公司,占全国AI上市公司总数的35%,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近水楼台先得月。嘉兴处在长三角几何中心,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如何乘AI之势开拓更广阔的天地,成为眼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谋划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加速人工智能应用重点突破,摆在了首当其冲位置。如果说技术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引擎,那么政策就是导航系统,指引着创新方向与节奏,清晰的产业政策是创新的催化剂。
嘉兴敏锐地把握住了数字时代的重大机遇。去年10月,嘉兴便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吹响了进军AI产业的号角。今年5月,《嘉兴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27年)》紧随其后重磅发布,围绕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等十个重点领域的应用方向,明确场景开放清单发布、应用标杆推广、数据基础支撑、加快产业集聚等推进路径,打造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
嘉兴对入选领军型浙江数商、成长型浙江数商、浙江省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试点牵头企业、浙江省首席数据官制度(CDO)建设试点企业、省级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贯标试点且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达到三级及以上企业,分别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奖励,着力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在数据要素方面的投入。今年,嘉兴新增浙江省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试点区域3个,试点企业38家,均列全省首位。和达科技、太美医疗等5家企业入选2025年“浙江数商”,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3位。
向新而行,一场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拉力赛在企业间展开。不久前,位于秀洲区的浙江天正智能电器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天正智瀚大模型”成功备案,成为国内电气行业首个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除了“天正智瀚大模型”,今年6月,浙江银盾云科技有限公司的“银盾云大模型”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实现嘉兴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零的突破”。
“我们在嘉兴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4个月,而且实现了从技术到场景的快速打通。”九识智能总经理马燕军感慨,目前,该公司已在嘉兴布局年产2万台无人驾驶装备的智配项目,预计年底前在全市投入300台无人车,服务物流、安防、环卫等多个场景。
角逐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嘉兴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到2027年,嘉兴计划引育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垂直模型,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100家、应用场景100个、“数智优品”100个、高质量数据集100个,人工智能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加快打造算力产业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
如何勾勒好这张蓝图?在嘉兴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看来,要积极构建多层次算力生态,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加快AI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系统性构建AI技术创新体系,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的算法、架构与训练优化,实现“AI大模型+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制造、医疗、金融、教育等重点行业。
除了向内革新,还要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进新的血液,盘活一池春水,要大力开展以算引商、定向招商、场景招商。
嘉兴也是动作频频。今年9月23日,嘉兴在北京举行“新质生产力·AI新动能”嘉兴人工智能产业招商推介会,向业界发出携手发展的“京城之约”。
眼下,嘉兴正变身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试验场”,通过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全周期场景机制,加速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推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或如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盖珂珂所期许的,“嘉兴的算力基础与产业生态,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独特优势,未来有望成为长三角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策源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