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上,清华大学的“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项目联合创始人陈威廉正在进行项目路演。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今年10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郑州大学举行。冠军争夺赛的巅峰对决、成果资源对接的精准赋能、跨越国界的思想碰撞……这里不仅诞生冠军,更孕育改变未来的力量。
更多梦想种子赛场发芽
“希望自研的AI类脑架构能让AI像人类一样学会思考。”“我们带来的是一项改写AI算力规则的技术。”……梦想破土的声音,总是令人动容。
今年大赛高教主赛道增设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5个参赛项目类型。其中,低空经济赛道项目9.2万个、生物技术赛道项目6.3万个、量子科技赛道项目1.9万个、新能源赛道项目8万个、新材料赛道项目9.4万个。
聚焦国家战略和前沿科技,青年学子们投身关键领域,勇闯创新无人区。
“我们选择了一个此前没人做过的新方向,过程很难,但就好像翻过一座山,那种感觉很爽。”获得总决赛冠军的清华大学万格智能团队创始人陈威廉说。
赛场上,青春智慧涌动。
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项目解决传统MOF材料核心问题,牛津大学、莱斯特大学“Enzyme Surge 酶激增”项目助力绿氢制造节能降本,山西医科大学“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开启头颈癌精准诊疗新时代”项目面向头颈癌精准诊疗……
赛场外,母校点亮前路。
摘得总决赛亚军的一知智能是源自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一个在校创业的学生,我想证明,从学校开始创业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团队负责人陈哲乾表示,学校就是他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更多科技成果市场扎根
设在赛场的资源对接会上,发布大赛系列专项投资基金,规模超47亿元;搭建“数字赋能精准匹配”资源对接平台,还将持续开展“创新大赛高峰对接月”活动。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校园到市场,大赛搭建了完整的创新链条。”大赛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坚持“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产业赛道共吸引2355所高校、24.8万个项目、96.3万人次参加,共有3104家企业的6976个命题入选,参与企业和入选命题数比上届分别增长34%和27%。此外,今年产业赛道中专门增设“区域特色产业组”,引导高校参赛项目聚焦河南省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中部地区崛起。
“我们的创业项目已经成功实现应用,长江堤坝和新疆伊犁河的部分输水干渠都有它的身影。”郑州大学获得金奖的参赛项目“御洪——水利安全卫士”负责人石九龙说。
一位大赛评委表示,创业项目水平一年比一年高,闯入决赛的项目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性以及成果的转化、落地都有很大提升。
更多交流搭稳合作桥梁
今年的赛场上,出现了许多国外青年的身影。
来自塔吉克斯坦国立商业大学的“中塔数字农业科技示范新生态”项目获得中亚区域赛金奖。项目负责人法赫瑞丁说:“大赛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渠道,已经是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
本次大赛实现了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国外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个项目、5.7万人次参赛。
在大赛现场,获得新西兰区域赛金奖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生拉克伦·坎贝尔·泰特总能找到“共鸣”:“我越发感觉人工智能是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期待和各国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了《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密码: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2025)》,为青年创新注入国际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