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振宁的世纪谢幕:一个让中美同时沉默的科学巨人,到底有多伟大
创始人
2025-10-19 03:21:11
0

他离去时,世界静默。

刚刚,103岁的杨振宁走了。一个跨越了战乱、留学、诺奖、归国的传奇人生,在华夏大地最好的时代,画上句号。

有人说,他是爱因斯坦、费米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也有人说,他是华人科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一项理论,曾几乎改写了整个现代物理学的走向,甚至让美国科学界至今又敬又畏。

诺奖只是他“最不重要的贡献”?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拿下诺贝尔奖。消息传回国内,华人世界沸腾——这是华人首次站上诺奖物理学的领奖台。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一年,杨振宁只有35岁。

更少人知道的是:诺奖成果,在他一生的学术版图中,甚至排不进前三。

真正奠定他“封神”地位的,是1954年他与学生米尔斯共同提出的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这是什么概念?

有物理学家打了个比方:如果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重新定义了“引力”,那么杨-米尔斯理论,就是现代粒子物理的“宪法”——后来的电弱统一、量子色动力学、希格斯机制、标准模型,全部建立在这套理论框架之上。

换句话说:今天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理解,从“上帝粒子”到宇宙起源,都绕不开“杨-米尔斯”这四个字。

曾有学者直言:如果20世纪要选三个最伟大的物理方程,杨-米尔斯方程必在其中,与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并肩。

与李政道:一场没有赢家的决裂

在杨振宁晚年的一次访谈中,他罕见地谈到了李政道:

“那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悲剧,不是拉拉手就能忘掉的。”

这句话背后,是一段持续数十年、至今仍被学界惋惜的合作与决裂。

1956年,两人共同挑战物理学“金科玉律”——宇称守恒。当时连“上帝是不是左撇子”都被泡利等大科学家质疑,但他们顶住压力,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后来,吴健雄用钴-60实验一举验证,震惊世界。

然而,获奖之后,两人因署名顺序、学术贡献等问题渐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有人说,这是华人科学界最大的遗憾;

也有人说,天才之间的碰撞,本就难容第二颗太阳。

“中国今天不宜建超大对撞机!”——他为何坚决反对?

2016年,已94岁高龄的杨振宁,公开发文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直言:这是个无底洞。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民生、教育、医疗要投入。如果把巨额经费砸进对撞机,必然挤压其他基础科学。”

这番话,在当时引发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中国应争夺科研高地;反对者则赞他有大局观。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杨振宁自己,就是高能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他反对,不是不看好这个领域,而是比谁都清楚——科研必须量力而行,国家发展不能赌上一局。

后来,他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中,又幽默地谈到“两种数学书”:

“第一种,你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了;第二种,你看了第一句话就不想看了。”

全场大笑,却也听出了他的深意:科学不是盲目追高,而是找准方向、脚踏实地。

“中国人自己干的!”——那封让他泪洒洗手间的信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探亲。

在北京,他见到了挚友邓稼先。那时邓稼先已隐姓埋名多年,从事核武器研究。

临上飞机前,杨振宁忍不住问: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参与?

他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美国舆论一直猜测,前美国核武专家寒春可能援助了中国。

邓稼先没有当场回答,只说:你先上飞机。

送别老友后,邓稼先立即向上级汇报。周总理亲自批示:可以告诉他,中国人靠自己造的。

当晚,邓稼先写下亲笔信,派人乘民航追到上海。

信中只有一句话:寒春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核武器研制。

多年后,杨振宁回忆那一刻:

“我在宴会厅里打开信,眼泪一下子涌出来。我赶紧走进洗手间,对着镜子整理,但泪水怎么都止不住。”

那一刻,他或许想起了海外华人遭受的歧视,想起了祖国从积贫积弱到挺直脊梁的艰辛。

归来与传承:晚年为何执意回国?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很多人问:为什么晚年执意归来?

答案,藏在他一生的轨迹里:

2003年,他回清华定居,亲自执教本科生《大学物理》;

2018年,他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助力施一公推动科研改革;

他在清华创办高等研究院,培养出翟荟、姚宏等一批顶尖学者……

他说过一句话,点醒无数年轻学者:

“要在一个领域刚开始时进入,不要等它成熟再进。把问题扩大化,往往是突破的捷径。”

这句话,是他一生学术智慧的结晶——从宇称不守恒到杨-米尔斯场,他总是在无人区开疆拓土。

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启示

杨振宁的离去,标志着一个“科学巨人时代”的落幕。

与他同代的李政道、吴健雄、邓稼先……都已远去。

但他留下的,远不止方程与奖项:

他让世界看到:华人科学家可以站上物理学顶峰;

他让中国学界清醒:科研不能盲目追风,要有战略定力;

他更让年轻人明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再拼命也是徒劳。

今天,当我们仰望“杨振宁星”(国际编号3421)时,或许会想起他常引用的那句古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他游过了战火、漂泊、荣光与争议,最终叶落归根。

他见证了中国的贫弱与崛起,也用一生诠释了何谓“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有人说:他是活着走进教科书的传奇。

而今,传奇谢幕,但星光永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成立智能骨科联... 2025积水潭新进展研讨会10月18日开幕。会上,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发布了骨科领域最具前瞻性、可行性与...
科学与健康|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段,“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记者宋晨、李力...
精密制造取得突破 荣耀折叠屏铰...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姝 日前,央视《新闻联播》“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报道聚焦中国制造,其中...
原创 杨... 他离去时,世界静默。 刚刚,103岁的杨振宁走了。一个跨越了战乱、留学、诺奖、归国的传奇人生,在华夏...
大型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的“山西... 万家寨引黄集控中心。本报记者 刘迎春 通讯员 吕伟 摄 ...
君合科技公布“一种步进炉”专利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常州君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步进炉”专利公布。 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
原创 荷... 荷兰国宝级企业 ASML 要面临停产? 这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居然是荷兰自己亲手埋下的雷?到底是什么操...
全国首创,杭州人可以一键起飞去... 清晨的杭州,城市主干道上,早高峰的车流已经开始排起长龙。就在这时,几个身影从车流上方掠过——他们脚下...
中国民众追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肖像照。新华社发(清华大学供图)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
陕西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首届无人... 为进一步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安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公安实战能力,近日,陕西省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