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关键阶段,万家寨水控集团锚定“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目标,以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调度集控系统国产化替代为突破口,在水利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领域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之路。这场历时六年的技术革新,不仅攻克了工程运行多年的“卡脖子”难题,更以全技术栈自主可控的成果,为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山西样本”。
破局:
老系统困局掣肘“生命水网”运行
作为国家水网“一主四域”骨干通道的核心工程,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肩负着为我省3市18县输送“生命之水”、保障永定河生态补水及北京应急供水的重任。在这条全长286公里的输水线路上,5座梯级大型泵站串联起636米的总扬程,年引水能力达12亿立方米,是我省中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命脉”。
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作为我省首个引入世界银行贷款的重大水利工程,引黄工程曾凭借澳大利亚某公司开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太原调度中心对全线的“遥调、遥控、遥测、遥信”,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然而,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应用僵化、设备老化以及需求变化等问题逐渐显现,这套“洋系统”的弊端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枷锁”。
在硬件方面,关键组件老化严重,备件采购和技术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且对进口依赖程度极高,存在供应链安全风险。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关键设备供应随时可能中断,直接威胁工程运行安全。在软件层面,由于泵站机组分三期建设,且20多年来经历了多批局部改造,自动化系统的软件架构、数据结构和工控协议不统一,而且在此之前一直未能实现这些异构系统的高效集成,多个系统形成“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无法实现有效信息共享与功能协同。面对逐年增长的供水任务、更多泵组同时运行的复杂工况以及前所未有的瞬时流量,系统常常“力不从心”。
万家寨水控集团所属山西万家寨引黄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扩机项目部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负责人张皓宇介绍:“原系统已无法全面、实时、精准地掌握工程运行状态,也不能及时准确地下达控制指令,导致运行监视和控制工作严重依赖人工,调度决策缺乏数据支撑,给工程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
“当时集控中心的运行人员有个行话叫‘盲调’,就像‘盲人摸象’,严重依赖各泵站运行人员现场查看后的电话反馈,信息反馈滞后且不全面,只能靠经验判断,既影响供水效率,又增加了运行风险。”该公司工程自动化运维人员刘志涛的感慨,道出了系统升级的迫切性。破解老系统困局,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万家寨水控集团深化国企改革、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必答题。
攻坚:
四代人协同铸就水利“中国芯”
推动信创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2018年,山西万家寨引黄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调度集控系统国产化升级项目,一场跨越6年的技术攻坚就此展开。为打破“懂软件不懂工控、懂工控不懂软件”的行业壁垒,团队确立“以我为主、产学研用结合”的思路,联合国电南瑞等国内科研机构,组建起一支特殊的“攻坚梯队”。这支梯队成员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90%以上拥有多年运维经验的工程一线技术能手,形成了“70后、80后、90后、00后”四代人协同作战的格局。
为兼顾系统的安全性与开放性、经济性与先进性,团队成员往返于实验室与工程现场,奔赴国内外多家集成企业、水利水电标杆企业调研学习,将一线调度经验转化为高效的程序代码。“我们最清楚老系统的痛点,比如之前泵站切换时需要人工核对30多项参数,现在我们建议在新系统里加个‘一键核验’功能,效率直接提升80%。”刘志涛自豪地说,自己提出的几条优化建议都被纳入了最终方案。
传感基础设施搭建的现地、站控、集控三层分布式架构,如同给工程装上了“智慧之眼”,能够实时捕捉各环节的运行数据;一体化管控平台软件化身“智慧大脑”,实现了大型梯级泵站群多专业、多中心分层分布式协同控制,组态运维时间直接缩短50%;智能调度与控制软件创新的“数字值班员”机制,完成了从“开环决策”到“闭环控制”的转变,可自动实现上下级泵站流量精准平衡,大幅降低了人工干预风险。新系统运行一年多来,成功解决了长距离调水工程设备协同难、资源配置难、远程集控安全保障难等问题,让引黄工程真正实现了全面感知、远程集控、智能调度。
赋能:
三维效益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
如今,这套自主研发的调度集控系统已成为引黄工程的“智慧中枢”,不仅为工程运行注入新动能,更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经济效益上,新系统投用后,通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调度效率,为引黄工程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已超亿元,显著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系统建成后,山西万家寨引黄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将把努力的重点从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向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乃至治理数字化。”张皓宇介绍。生态效益方面,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了山西中北部及永定河流域的稳定供水,清澈的黄河水持续滋养着沿线生态,助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社会效益的突破更具行业意义。该系统不仅破解了水利水电工程调度集控领域信息整合难、功能协同弱等共性瓶颈,更实现了对世界先进集控调度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这意味着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关键监控设备可在新旧兼容中彻底摆脱进口依赖。项目研发过程中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山西骨干水网工程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业界的认可接踵而至。2025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大会上,该系统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典型应用案例”,成为全国水利行业唯一重点推荐案例。截至目前,这套“山西造”系统已在滇中引水石鼓泵站、福建一闸三线工程等100余个水利项目中推广应用,为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