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自然科学落后的鸿沟,如何靠一代华人科学家填平?千年文脉如何摆脱 “只谈人文” 的标签,在实验室里焕发新生?
杨振宁用一生给出了答案:1957 年诺奖台上的东方身影,1971 年回国名单上的家国牵挂,2004 年劝说姚期智归国的赤诚,还有贯穿半生的育人、捐资助研之路,杨振宁是如何扛下这样的重任的?
这代人就得扛下这份责任
咱们的文脉从来没断过,但说实话,在自然科学这块儿,过去确实没啥存在感,从明朝清朝那会儿零星接触西方科技,到近代因为科技不行受了不少委屈,多少人都在想“咋能用科技救中国”。
可真正让文脉在科学领域“破了墙”的,还是杨振宁这一辈科学家,他们既懂咱们东方文化的根儿,又掌握了西方科学的真本事,成了把文脉往科学里带的关键角色。
二十世纪10到20年代,那时候中国多穷多弱啊,正因为这样,这时候出生的知识分子,心里都憋着一股“要为民族争口气”的劲儿,杨振宁和邓稼先就是这样的人。
他俩都从西南联大毕业,当年兵荒马乱的,一边学孔孟老庄这些老祖宗的东西,一边啃物理、数学这些现代科学,这种“文理都沾边”的经历,早早就把文脉的种子埋在了他们心里。
说也巧,咱们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20位都生在这个年代,大家都叫他们中国自然科学的“白金一代”。
说白了,这代人能冒出来不是碰巧,是千年文脉到了该往科学领域延伸的时候,就得有这么一群人站出来扛责任。
1971年,杨振宁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顶级科学家,国家也重视,让他自己列个想见的人名单。他头一个就写了邓稼先。
那时候邓稼先正在西北受改造呢,就因为这份名单,邓稼先的处境才好起来,这事儿是邓稼先的妻子后来在回忆录里写的,不是瞎传。
你别看这只是个“想见谁”的小事,其实藏着他俩心里的“家国情怀”,在杨振宁眼里,搞科学不只是自己的兴趣,更是要让咱们中国在科学领域站稳脚,这样文脉才算真的复兴了。
要说杨振宁对文脉的“担当”,最实在的还是他的科学成就,1957年他跟李政道靠“宇称不守恒”拿了诺贝尔奖,成了最早拿诺奖的华人之一,可这还不是他最牛的。真正让他在物理学界站稳“宗师”位置的,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简单说,现在科学家研究电磁力、强力、弱力这三种力,想把它们统一起来,靠的就是这套理论打基础,现在已经把电磁力和弱力统一了,这可是顶尖的突破。
在科学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那是公认的“天花板”级人物,叫T0级别,而杨振宁是T1级别里唯一的中国人。
这就说明,咱们虽然在自然科学上落后了三百年,可最后还是出了这么一位能跟全球顶尖科学家比肩的人,用实打实的成就证明:咱们的文脉不光能在诗词里发光,在科学领域照样能搞出顶尖的东西。
光有理论不行,还得干实事
要说文脉传承,可不是把老东西原样抄一遍就行,得跟着时代变,得创新。杨振宁心里门儿清,想让千年文脉在科学领域扎下根,光靠自己搞出几个理论远远不够,还得琢磨着怎么培养人、怎么整合资源、怎么推技术,从多方面给文脉添活力。
在培养人这块儿,杨振宁最有眼光的事儿,就是提议办中科大少年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咱们刚改革开放,特别缺顶尖科技人才。
可那时候的教育模式太“按部就班”了,想快速培养出能跟得上科学发展的人,根本不现实,杨振宁就琢磨,能不能找些脑子特别灵的孩子,专门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教?这就是少年班的由来。
其实这想法跟老祖宗说的“因材施教”一模一样,《论语》里不就说“闻斯行诸”,意思就是根据不同人情况教不同东西嘛。
现在中科大少年班多牛,虽然一直很低调,可在物理和计算机领域,放全球都是能坐“主桌”的水平,咱们知道的寒武纪,做AI芯片特别厉害,它的两个创始人就是从少年班出来的。
从老祖宗的教育智慧,到现在的人才培养,杨振宁用少年班把文脉在教育领域“古今串起来了”。
想让文脉能“长长久久”,还得让它能“走出去”,杨振宁就牵头弄了个基金,专门资助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出国学科学。
他自己当年就是公费留学生,知道出去学人家的好东西有多重要,所以也想让更多年轻人出去看看,把顶尖的知识学回来,给咱们的文脉加些“国际养分”。
而且他自己一辈子捐了几千万人民币,全用在国内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上。这种“送出去学”加“捐钱支持”的法子,当年确实帮咱们解决了科研教育资源不够的难题,让文脉能在“开放”里慢慢长大。
文脉这东西真不能“关起门来养”,得跟外面交流才能越来越丰富,咱们老祖宗历来就善于吸收别人的好东西,杨振宁干的这事儿,就是把老祖宗的这份智慧用在了新时代。
在引进高端人才、建学科这块儿,杨振宁更是帮文脉实现了“跨领域融合”,他亲自去请全球顶尖的应用数学家林家翘回国,让林家翘在清华牵头搞应用数学和交叉学科研究,给咱们的基础学科打了个好底子。
更关键的是,他还把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请到了清华,那时候姚期智在普林斯顿大学已经特别牛了,而且他小时候在台湾长大,跟大陆的高校本来没啥关系,就是杨振宁一趟趟沟通、劝说,姚期智才放弃终身教授的职位,回大陆办了清华姚班。
现在清华姚班在全球计算机领域都是顶尖的,培养了好多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人才。姚期智自己在回忆录里说了好多次,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姚班。
说白了,这事儿打破了地域和学科的界限,让两岸的科研力量、不同领域的科学想法,因为都认“文脉”这个根儿聚到了一起,给文脉“跨领域生长”开了个好头。
这东西不光是咱们的,还能帮全世界
文脉的最大价值,不光是把咱们自己的精神传下去,更重要的是能给全人类的文明添点不一样的东西。
杨振宁一辈子干的事儿,不光让千年文脉在科学领域扎了根,还让文脉里“不服输、会统筹”的精神,成了能帮到全世界的东西,给人类搞科技提供了个“东方视角”。
在推关键技术的时候,杨振宁把文脉里“敢闯敢试”的劲儿全拿出来了,几十年前,大家还没怎么重视自由电子激光器的时候,他就看出来这东西有多重要——造半导体芯片得用它,搞反导系统也得用它。
所以他不光给国家上书建议重点搞,还亲自帮忙出主意,现在咱们中国在激光技术这块儿,已经是全球一线水平了,这背后不光是杨振宁看得准,更因为他把文脉里的那股“明知难还敢上”的精神用在了搞科技上。
从古代大禹治水,到近代搞变法的人,咱们老祖宗从来就不缺“不服输”的劲儿,杨振宁把这股劲儿用到了现代科技上,让文脉的精神有了新的载体,也让世界看到,咱们东方文化在推科技进步上照样有大用处。
现在有些国家想靠限制5纳米芯片这种技术,拦着咱们中国搞科技,可杨振宁干的事儿早就证明了:科技竞争,说到底是“文脉之争”。
5纳米芯片就是个“果子”,可千年文脉才是长果子的“土壤”。杨振宁搞出“杨-米尔斯理论”打基础,办少年班、姚班培养人才,弄基金资助学生、自己捐钱支持科研。
这些事儿凑到一起,就把文脉的“生长体系”建起来了,只要这个体系在,就不愁结不出新的科技“果子”。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靠文脉打基础”的科技发展路子,有个很大的好处:咱们的文脉历来讲究“看长远、顾整体”,不会只盯着眼前这点事儿,这样搞科技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现在咱们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激光技术这些领域发展得快,就是因为走对了路子,这也给全世界搞科技提供了个“东方方案”。
杨振宁还出过两本书,早年间的叫《曙光》,意思就是中国科学刚开始有希望;十几年前又出了本《晨曦》,说明中国科学已经开始全面发展了。
这两本书的名字,不光能看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路子,更能看出他对文脉未来的信心,说实话,杨振宁这一辈子,就是跟中国自然科学一起长大的,他见过国家最穷最弱的时候,也看着中国科技从跟在别人后面跑到慢慢超过别人,更用自己一辈子的行动,让千年文脉在科学领域实现了“从没有到厉害”的跨越。
这种跨越,不只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咱们文化上的自信:证明咱们的文脉,不光能在诗词歌赋里传千年,在自然科学领域照样能引领未来。
往后看,随着咱们中国科技越来越强,千年文脉在科学领域的影响力肯定会越来越大,十年、一百年之后,要是人类回头看自然科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名字肯定是绕不开的,到时候全世界的人都会抬头看他。
他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成就,更是咱们民族的文脉在新时代醒过来、强起来的样子,这种“醒过来”,让咱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里又能扛起重要角色,也让千年文脉成了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才是杨振宁留给世界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