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李蓉
在航空工业昌飞复合材料厂的生产车间,在C919批产提升攻坚团队的工位前,几张C扫描检测图被反复铺开,图上密密麻麻的“亮点”像扎眼的针,刺在每个人心上。那是襟翼壁板里的孔隙,也是横亘在批产路上的“拦路虎”。
这场与“孔隙”的较量,从2024年春天就已打响。当昌飞承接C919襟翼壁板更换胶膜PPV审核项目时,整个团队都清楚其分量:这是中国民航局与中国商飞首次在C919复合材料零件上推行的鉴定工作,过不了这关,后续批产无从谈起。
“3.5%”的惊雷
C919的襟翼壁板,是块出了名的“硬骨头”。作为大型复杂蜂窝夹层结构件,它的“骨架”由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和单向带预浸料构成,而单向带导气性差的特性,像给零件穿上了件“密不透风的衣”——固化时气体排不出去,就会在内部形成孔隙。按商飞标准,孔隙率必须压在1.5%以内,可这道坎,没那么好迈。
3月初,C919批产提升攻坚团队首次启动PPV审核。作为C919襟缝翼复合材料件主管工艺,杨纾宸带着工艺员詹清、班组长李威等骨干,在生产现场坚守了十几天。铺层、压实、固化、检测,每个环节都像呵护精密仪器,可到了无损检测的C扫描环节,屏幕上的影像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孔隙率3.5%,远超标准线。
“第一次审核失败”的消息像块石头砸进车间。更让人揪心的是,壁板胶膜库存只剩2架机的量,而批产进度表上的红线一天天逼近。那天晚上,车间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杨纾宸对着检测报告反复圈画,笔尖在“3.5%”上戳出了小坑:“孔隙率超标,影响了结构强度,这个难题必须攻克。”
团队连夜立下军令状:“二次审核,只许成,不许败。”
在“气”上做文章
攻坚的日子,车间成了“实验室”。杨纾宸的办公桌堆满了资料,从国外复合材料工艺手册到行业论坛的技术帖,页边写满了批注。“单向带导气性差,气体困在纤维层间,就像人捂住口鼻喘不上气。”她蹲在工装架旁,手里捏着块预浸料样品,对着阳光翻看,“得给气体找条出路。”
最初的尝试像在黑暗中摸索。团队调整铺层剪口位置,把真空嘴从边缘移到中心,又将预压实压力调到0.6MPa,连续做了四批试验件。可每次C扫描结果出来,孔隙率总在2%上下徘徊,像块顽固的礁石挡在面前。
李威记得,第五批试验件失败那天,杨纾宸把自己关在资料室整整一下午。等她出来时,眼睛里带着红血丝,手里攥着张打印纸——那是篇关于“导气辅助材料”的论坛帖子。“导气丝!”她声音带着兴奋,“在铺层边缘埋导气丝,给气体搭座桥!”
“导气丝?”李威愣了愣,“这东西咱车间没有现成的啊。”
“自己做!”杨纾宸指着角落里的玻璃布,“把横向、纵向的丝抽出来,顺着一个方向捋直,就是现成的导气通道。”
说干就干。李威带着班组师傅们坐在铺层台旁,像绣花一样抽玻璃丝。纤细的玻璃丝扎得手生疼,有人戴着手套操作,却总打滑,索性光着手一遍遍捋。
“每束导气丝要匀,长度留够10厘米,得跟边缘的透气毡接上,不然气还是排不出去。”詹清在旁盯着,手里的尺子量了又量,“就像接水管,接头处不能漏。”
铺放导气丝的工序,成了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每层预浸料铺贴完成后,要在四周每隔300~500毫米嵌一束导气丝,既不能扎破预浸料,又得保证位置精准。有次李威发现一束导气丝歪了2厘米,当即把刚铺好的半层料全拆了重铺。“杨工说了,毫米级的误差,可能就是孔隙率超标的根源。”
“0.8%”的欢呼
第七批试验件送进热压罐的那天,车间异常安静。杨纾宸在罐前站了两个小时,盯着温度曲线的起伏和回落。“就像等高考成绩。”她后来笑着说,可当时手心的汗,把操作手册都浸湿了。
检测报告出来时,是个午后。工艺员拿着打印件跑进来,声音都在抖:“杨工,你看!”
上面的数字清晰显示:0.8%。办公室瞬间炸开了锅。李威一把抢过报告,翻来覆去看了三遍,红着眼圈说了句:“值了!”詹清揉了揉眼睛,对着检测图看了又看,第一时间在工作群里把这个喜讯告诉团队成员:“成功了!”
杨纾宸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天空。那天恰好有架直升机升空,旋翼划出的弧线在蓝天上格外清晰。她想起刚入职时,师傅说的那句话:“航空人手里的活儿,连着天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后续的验证更严谨。团队连续做了五批试验件,孔隙率稳定在0.8%~1.2%之间,零件无损合格率从65%飙升至98.87%。当审核专家在报告上签下“通过”二字时,杨纾宸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
细微处的报国心
如今,C919襟翼壁板的生产线已平稳运转。车间的看板上,“导气丝铺设规范”成了标准工序,旁边贴着团队攻坚时的照片:李威抽玻璃丝的手,詹清量导气丝长度的尺子,杨纾宸写满批注的资料页。
“其实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就是在‘细’上较真。”杨纾宸说,有次她在车间看到李威的工具包,里面除了常规量具,还多了把小镊子——那是用来调整导气丝位置的,“这就是航空人的浪漫,把报国心藏在毫米级的精度里。”
盛夏的阳光透过车间天窗,照在正在生产的襟翼壁板上,碳纤维的纹路在光线下像流动的星河。远处,新一批C919的零部件正陆续下线,准备奔赴总装线。那些看不见的导气丝,像无数条隐形的血管,输送着航空人对“安全”的执着。
这场破“孔”攻坚,不过是航空事业里的一个微小注脚,但正是这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与“细节”较劲的故事,如溪流汇海,托起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