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创板日报,阿里巴巴已秘密启动“千问”项目,基于Qwen最强模型打造一款同名个人AI助手——千问APP,全面对标ChatGPT,加入全球AI应用的顶级竞赛。
阿里核心管理层将其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希望借助Qwen的开源技术优势赢得竞争。
这是年初公布3800亿投入AI基础设施之后,阿里AI战略的又一重要布局。
此前,阿里重兵一直放在B端AI市场,通过阿里云向各行各业提供模型API服务。
基于Qwen的优秀性能和国际影响力,阿里管理层认为启动千问C端之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尽管阿里Qwen模型在性能上全球领先,但是在To C终端应用上,通义APP目前的日活远低于行业头部的豆包和DeepSeek,也和腾讯元宝、Kimi等有着相当的数量差距。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未来几个月内,将在该应用中逐步增加智能体AI功能,以支持包括主要淘宝市场在内的平台上的购物功能,最终目标是尝试让千问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AI智能体。
这次千问的改版,标志着阿里巴巴努力从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中获得收入。
如今,AI已越过“谁家参数更大”的炫技阶段,真正的深水博弈是,谁先绑定真实用户、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交互范式。
然而,在阿里内部,已经有了To C的战略部署——夸克。
今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升级为“AI超级框”的“新夸克”。
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有一些内部赛马的内味。
但更受伤的却是百度,阿里的对标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
13日,在百度世界2025大会上,百度正式宣布其智能体产品 GenFlow3.0 已在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全端上线。
百度宣称,其目前活跃用户突破 2000 万,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通用智能体。
该次大会以“效果涌现”为主题,集中展示了百度在人工智能(AI)领域从底层芯片、大模型到行业应用的多项最新进展。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演讲中强调,当AI能力被内化为原生能力,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将推动各行业实现效率提升与创新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
无论是阿里利用“千问”切入C端,还是百度加固其“芯片+模型+搜索”的护城河,巨头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指向一个行业之问:
在AI的深水区,竞争的锚点究竟应该定在哪里?
此外,阿里在此时机转向ToC,这一举措背后的深意可能是什么?
阿里在今年提“智能体”提的很多,怎么看待智能体的发展前景?
对此,时代周报记者郭美婷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toB和toC,只是不同时段的战略选择,最终成年人的世界不做选择题,而是都要。
阿里用千问去探索C端,也是迎合年初DeepSeek带来的C端科普浪潮,并用其来展示自身AI肌肉,也可以为打开B端市场创造一定的氛围。
千问APP依然是一个科普者,而千问本身则可以是B端的企业级定制版,前者承接普通业务,免费,后者承接企业业务,付费,并不冲突。
至于前有夸克、后有千问,似乎重复了。但是内部赛马本身并无不可。
而且夸克本身的使用方向有些杂乱,网盘、搜索、AI混搭在一起,定位较为模糊。
反而不如专门推出一个纯粹的AI助手,常驻用户手机,专注各种AI功能拓展和推动创作者开发智能体。
如此,或许能更好的展示出阿里在AI上是用心且专业,而不是在自己既有应用中提供一个AI插件。
至于智能体,则是未来大潮所向,大厂必备之“神器”。
智能体就是围绕用户不同需求,做得定制化服务,可以是C端,也可以是B端。
这较之单一通过问答方式获得AI深度思考的信息,能够更进一步达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通过更多用户参与制作智能体,进一步开发AI的潜能。
推动智能体,就是将千问变成一个平台,生出各种触手去完成各种任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大脑。
至于AI的终极问题,即锚点在哪,愚以为:
AI的锚点其实并没有真正定位好,所有参与者都在探索中攻击前进.
毕竟当下的AI所能达成的功能依然有限。
无论是大模型、芯片又或者是具身智能,都是AI走向成熟的表现方式,如同大脑、神经和躯干这样的组合。
但如何将其完美的组合在一起,让其“成人”,还有相当距离。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