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以下简称风太实验室),研究人员轻点鼠标,复杂的风电仿真任务便瞬间提交至后台服务器群;旁边的屏幕上,基于全国 30 米级精度地形的风电场建模分析正飞速推进,国产软件的强大计算能力让结果既快又准。这一科研场景的显著转变,源于呼和浩特市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 创新中心)为实验室量身打造的国产软件解决方案。
近日,风太实验室与创新中心正式达成深度合作,成功落地国产仿真软件调度平台与风资源评估平台。此次合作实现国产工业软件在内蒙古地区新能源科研领域的关键突破,为区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此前,实验室的风资源评估计算工作只能依赖国外软件,不仅面临数据安全泄露的潜在风险,还存在软件适配性差、技术服务响应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科研创新的自主性与效率。
针对这些痛点,创新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陈十一院士团队的颠覆性技术,为风太实验室量身定制“软件+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通过两大核心平台的部署,实现科研效率与技术自主的双重突破。
“我们新部署的仿真软件调度平台,实现了集群管理、作业提交、数据管理等全流程一体化操作。”创新中心副主任马涛介绍道,通过智能分配算力、集中管理资源,无须大规模硬件改造即可让现有服务器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算力闲置与任务拥堵的矛盾,为新能源设备研发、系统优化提供了高效的仿真与算力支撑,大幅提升了科研计算效率和教学质量。
马涛介绍,创新中心部署的另一核心平台风资源评估平台,则搭载了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TF-SimFARM软件。该软件不仅能计算平坦地形风场,还能精准计算复杂地形风场,突破国外软件计算复杂地形精度不足的问题。同时,平台内嵌30米级全国地形数据库,支持风场建模、网格剖分全自动处理,能精准模拟风机干涉效应、优化阵列排布,为区域风能精准评估、风电场规划设计及运维科研验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国产平台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更依托本地化技术支撑,解决了服务响应滞后、适配性不足等问题。
此次合作,让风太实验室在新能源科研领域既获得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又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为后续开展多能源系统协同仿真、风电大基地分析等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内蒙古地区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来源:呼和浩特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