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改装过的无人机,在夜空中悄无声息地盘旋。操作者通过热成像屏幕锁定一个发热的轮廓,按下按钮,一支金属箭从几十米高空垂直射下。这种被称为“高科技狩猎”的方式,正从少数人的秘密,演变成一场公共安全危机。
最初,这种方式被用于控制野猪数量,如今却明显失控。在短视频平台上,随处可见第一视角的猎杀视频,有人用它寻求刺激,甚至无差别射杀家畜和保护动物。更令人不安的是,获取这些“凶器”易如反掌。电商平台上,无需任何资质证明,只需25元就能买到一套“无人机专用”空投金属箭。技术与低成本,将杀戮的门槛拉至前所未有的低点。
于是,悲剧开始蔓延。山西一位养殖户价值数万元的马被扎死,湖南农户家的黑山羊被精准“点名”,辽宁的一只藏香猪也未能幸免。无人机从“护农工具”变成了“伤农利器”。有亲历者用“鸡犬不留”来形容其破坏力。一位护农队员回忆惊魂一刻:就在按下投掷键的前一秒,他才发现热成像屏幕上的光点不是野猪,而是树下乘凉的人。这种后怕,成为生活在无人机飞行空域下人们的共同隐忧。今天它能扎死野猪,明天就可能伤及任何一个在田间地头甚至户外活动的人。
不少人存在误解,认为“野猪已被移出‘三有’名录,就可以随意捕杀”。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猎捕野猪必须由地方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在严格限定下进行。个人使用这类危险手段,本身就是严重违法行为。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不仅涉嫌非法狩猎,更可能因其随机危险性,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然而,面对这一新型威胁,现有法律与监管却力不从心。无人机管理涉及民航、公安、林业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导致效率低下。《野生动物保护法》尚未将“无人机投射”明确列为禁用工具,法律空白为危险行为提供了野蛮生长的空间。
要管住这把“空中利刃”,必须多管齐下。无人机生产商有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在敏感区域设置“电子围栏”,限制危险功能。电商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彻底清查、下架危险改装件。最重要的是,立法应紧跟科技步伐,尽快在全国层面明确将攻击性改装和狩猎行为定性为非法,堵塞监管漏洞。
科技本身无分善恶,但使用技术的人必须守住底线。当高效的无人机从造福人类的工具,异化为无视生命的凶器,我们不能再以“观望”和“滞后”来应对。我们既要拥抱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空中杀手”潜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