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在日前举行的海智在线第十届全球采购供应链千人会上,一场主题为“双足觉醒、四足进化——机器人赛道供应链变局”的圆桌会,凑齐了来自机械臂、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四足机器狗以及人形机器人等热门领域的企业代表。其中,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智造生态经理武重阳分享了工业机械臂领域的最新进展,其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搬运、上下料等场景,拓展至咖啡、冰淇淋制作乃至按摩、艾灸等C端的新商业应用。
“在具身智能风口下,机械臂制造企业甚至更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正不断与具身智能做结合,成为制造业企业保持未来增长,或在当下找寻新增长点的突破口。”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采购商事业部总监常青青说。这家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漕河泾开发区徐汇本部的工业零部件数智化平台,正成为制造业企业“触摸”人工智能赛道的推手与见证者,让更多中小工厂被大厂和创新项目“看见”,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逆袭”。
借助机器人入局AI
“把协作机械臂、工业机械臂拆开,不外乎是外部结构件、内部核心电机以及编码器等部件。”武重阳说,面对市场竞争,生产厂商到各大机器人品牌都在各使奇招。为此,今年3月起,越疆科技开始将产品版图从机械臂延伸至全身人形、半身人形以及轮式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一转变为企业自身以及供应链伙伴都打开了通往具身智能赛道的增量空间。
打破制造业企业的传统认知,需要政府、孵化器和平台企业的多方协力。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杨少平注意到,一些企业转向轮臂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后,原有的供应商确实可以同步转移到机器人赛道,从一开始三五家企业各自提供零部件,组成机器人的核心组件,到实现部分核心组件的自主自研,自测调试机器人可靠性。然而,真正优质、具备高可靠性,并且能随时与研发进度对齐的制造商,数量并不多。
“有时候,送来的样品在测试环节的指标都表现良好,一旦到了小批量或者更大批量的生产,出货的一致性却无法保障,这是机器人制造领域的一大痛点。”杨少平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新商业、教育科研、重度数据采集,在工业与康养等领域有长期潜力。但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双足机器人,都面临“未富先卷”的情况——机器人企业对制造环节供应商的要求是,必须在研发早期就愿意投入人力、设备与技术工艺的迭代,还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与定力。
这使得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入局人形赛道的第一步就望而却步,走到“10到100”的更是胜者寥寥。
舒抒 摄
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设备全球品类经理张洪源,直接点出了一个现实问题:随着行业技术门槛降低、同质化加剧,“为何偏偏选你”成为各大工厂“争夺”机器人赛道优质订单的核心竞争点。
因此,为了让传统制造业企业直接与人形机器人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彼此真实的需求和“实力”,今年海智在线的供应链千人会首次设立了机器人展示专区,不仅有来自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等带来的双足、四足、轮式和轮足等最新形态的智能机器人,全国近30家工厂还将“车间里的产能”直接搬至现场,真实样件和关键零件的现场展示,让采购方及来自全球的海外买家能一眼看见工厂的能力。
中小工厂如何被大厂看见
曾有过创业经历的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总经理李四华,转型运营孵化器后,能切身体会创业者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窘迫。“初创企业要找半导体厂商、晶圆制造商,但这些日常投入几百亿、服务大客户的企业看到眼前不知名的小团队,建立信任度确实需要过程。”
如何让“大客户”看到小工厂,让大厂接纳“小团队”,成为不少制造业企业转型智能赛道面临的一道坎。
在与人形机器人同样火热的四足机器人赛道,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殷程香注意到,以四足机器狗为例,目前广泛应用的场景已经有科研教育、商业巡检和工业高危等三大类,机器狗的功能正从技术演示向生产工具转变,发挥更具体、更贴合人类需求的作用。
然而,四足机器人的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技术迭代极快,“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已成为行业常态。供应商能否在高精度与多次装夹条件下保持合格率,并具备快速送样与可制造性评估能力,是工厂能否进入四足赛道并迅速在具身智能的制造环节立稳脚跟的关键。
“采购方希望质量、交付速度和成本能三者兼顾,尤其希望工厂能24小时响应生产需求,一周内甚至四五天就能给出一版全新的解决方案。”海智在线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徐香表示,当下具身智能链主企业的研发速度非常快,几乎每个月有新项目推出,每周有技术实现迭代。一些机器人企业对零部件工厂的要求是不仅具备精加工能力,还要1-2天就拿到样品——工厂必须跟得上研发速度。
“一些顶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对工厂出报价的要求是5小时,拿到样品的时间是24小时,这对工厂的要求非常高。”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
大会现场 舒抒 摄
作为链接需求端与制造端的平台企业,也在思考如何更精准地为这两端牵线做媒。
徐香介绍,近期海智在线正帮助一家工厂进入光刻机相关的配套供应链体系。这家中小型工厂有设备,但缺少完成大企业订单的经验,对光刻机的质量体系也不甚了解。此时,需要工厂具备良好的文本理解和输出能力,才能准确地了解买家的需求。为此,海智在线的工程技术团队和质量团队为这家工厂制定了一揽子的指导计划,帮助该厂成功对接了此前从未触及的行业领域。
让创新成果“软着陆”生产线
海智在线将工厂所能承接的智能化创新项目根据难度等级分为了三档:“L1”入门级,即图纸相对简单清晰,仅需根据图纸小批量生产,适合中小工厂作为迈入机器人赛道的试水;“L2”进阶级,可能涉及新的技术工艺或者新材料的应用,具有中等风险,且需要一定的生产时间,适合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工厂;“L3”挑战级,技术更为前沿,项目具备高难度、高回报的特点,需要需求端与生产端协同攻坚。
“创新有巨大的潜力,但工厂还是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实际能力选择从哪一阶段开始,不用一上来就选最高难度。”徐香这番话,源自创新构想实际落地到生产线所要历经的漫漫长路。
李四华以半导体产业为例,这一行业具有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大、知识密集型等特点,产业链非常长,创业者主要来自大院大所和大厂等两类背景,都有将技术产业化的需求。但在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上述创业者往往缺乏诸多资源,包括产业链资源、人才和资金等。孵化器的作用就是为创业者补齐资源,将节省下来的宝贵精力更聚焦在创新研发环节。
“半导体产业落地还有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依赖高端智能制造,因而需要海智在线这样的平台级企业,为孵化器的入孵团队精准匹配合适的‘智造商’。”李四华说。
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也曾为高校技术研发成果的落地、产品设计和市场规划而“头疼”。“有一名高校教师创业,设计了一种可代替进口的新材料,且价格仅为进口的十分之一,但一开始只能小批量生产,而大批量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其经济价值。”最终,通过海智在线平台,为企业在近百万家工厂中匹配到了能“接单”批量生产的工厂。这一“成果-产品-商品”的转化路径鼓舞了不少高校的创业者。
当平台作为链接者,孵化器作为孵育者和助推器,政府作为陪跑者,被“三者”全力护航的工厂自身要做什么?
“厂二代”金正攀经营的浙江欧盾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小手板厂”起家,如今已具备纵横医疗器械、仪器、设备仪表、半导体以及机器人等多领域的生产能力。这源自他此前的发现——上述领域对制造商的要求包括数量、计价件、钣金件质量等,“有时一家企业会找好几家不同的工厂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最后却发现组装不起来,很让人头疼。”
金正攀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客户需要什么工艺,他就为工厂添加什么生产设备,最终实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能力。“一开始我担心工厂能力太全面了,会不会‘全面平庸’;现在证明我选择对了。”眼下,欧盾已经成为一家产值不小的隐形冠军企业,从单纯的零部件加工者,逐步升级为了创新项目的“技术合伙人”。
而金正攀始终记得自己感悟到的一个道理:工厂不仅要做“人有我优”的事,更要多去创造“人无我有”的价值。
原标题:《机器人产业,正成为传统工厂入局AI赛道的“跳板”?》
栏目主编:茅冠隽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