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周家足——从贵州榕江走出的数学家
在今年11月的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术院长周家足荣获2024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合作奖,是该年度该奖项的唯一得主。
这位从贵州榕江走出的世界知名数学家,带着数十年海外求学与科研的积淀,怀着对家乡的赤诚眷恋,以学术合作为纽带,为贵州培育数学学科人才、推动数学学科发展。
学术深耕 以几何智慧破解世界级难题
“我是贵州人,能够为贵州的教育,特别是以贵州师范学院的名义获得这个奖,我感到非常荣幸。”谈及获奖感受,周家足言语中饱含对家乡的情感。
他的研究领域是整体微分几何中的积分几何与凸几何分析,这一学科被公认为数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更广泛应用于信息工程、航天、医学、石油勘探等多个前沿领域。从卫星回收舱的形状优化,到医学肿瘤的透视诊断,都离不开整体微分几何的支撑。
在数十年科研生涯中,周家足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是攻克三维空间中的哈德威克猜想。这个被著名数学家陈省身1988年预判“可能要到21世纪才能解决”的难题,曾长期困扰国际积分几何领域。
这一成就源于他持续不断的学术追求。1988年,时任副教授的周家足远赴美国天普大学攻读博士,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格林贝格教授。在海外深造期间,他深入钻研积分几何领域的前沿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2003年回国后,他牵头推动中国积分几何学科发展,如今国内从事该方向研究的学者已达100余人,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余项,彻底扭转了我国在该领域人才匮乏的局面。
赤子归乡 以合作赋能贵州发展
“我出生在贵阳,两岁随父母迁居榕江。我在那里读完中小学,贵州是我永远的根。”谈起回乡初心,周家足目光温润。作为家中独子,父母的牵挂让他心系故土;而陈省身先生的殷切嘱托与贵州的诚意邀请,更坚定了他回归的决心。
2003年,他放弃美国稳定的教职生活,以贵州省特聘教授身份回国。先后在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校招收积分几何与凸几何分析、几何不等式方向的研究生。2024年1月,周家足出任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术院长,成为推动该校数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
“贵州不缺人才,缺的是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的环境。”基于这一判断,他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贵州师范学院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学术交流,助力学院成功申报数学硕士点。在他的指导下,贵州本土青年学者陈方维博士成长为教授,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贵州省科技奖;黔东南州榕江县一中数学教师杨本万经周家足推荐,荣获阿里巴巴“怀新奖”。
“合作的核心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周家足始终坚持双向互动的理念。他不仅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方法引入贵州,更积极引荐国际顶尖学者来黔交流。早在1996年,他就促成数学大师陈省身访问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前身),提升了贵州数学学科影响力。
此外,他还组织大型国际会议20余场,邀请400多位世界著名学者来华讲学,为包括贵州学子在内的年轻科研人员搭建了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的桥梁。
多年来,周家足的合作足迹还深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民族地区院校及中小学讲学,通过数学天元基金讲习班等项目,促进省内外科研协作与人才互通。
“科研合作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成长。”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践行多年的信念。
薪火相传 以教育之责培育未来力量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周家足始终关注贵州基础教育发展,尤其重视数学科普工作。他多次到黔东南州榕江县一中、贵阳一中等中小学开展科普报告,积极推动优质数学教育资源下沉。如今,贵州基层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以接触优质的数学教育资源。
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周家足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政策要落到实处,避免喊口号;二是要重点培养有家乡情结的本土人才,让他们愿意回来、留得下来;三是要减轻青年教师的行政负担,让他们能潜心科研与教学。
如今已70岁的周家足,仍坚持适度运动,保持旺盛的学术热情。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继续聚焦贵州青年人才培养,推动数学科普教育在西部地区的普及,“我希望能培养更多扎根贵州、服务贵州的数学人才。”
“科研无国界,游子有乡愁。”从贵州少年到世界知名数学家,从海外游子到家乡教育的耕耘者,周家足用数十年的坚守与付出,以整体微分几何为笔,以学术合作为墨,在贵州教育发展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